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6A期

老年人地高辛的临床应用及监护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综合分析临床应用地高辛时中毒原因,探索老年人长期应用地高辛所需剂量。结果地高辛治疗老年心衰时建议以每日0。125mg为宜,最佳血药浓度为0。4ng/ml。...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综合分析临床应用地高辛时中毒原因,探索老年人长期应用地高辛所需剂量。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地高辛治疗老年心衰时建议以每日0.125mg为宜,最佳血药浓度为0.5~1.4ng/ml。结论 在使用地高辛时要进行血药浓度检测。

关键词 地高辛 中毒 监护

 地高辛的治疗安全范围较小,一般治疗量已接近中毒量的60%。吸收率个体差异较大,而且厂家、批号、剂型较大地影响其生物利用度 [1] 。地高辛分布容积为600L,能移位到深部组织中,约60%以原型经肾排泄。由于老年人肾功能大多减退 [2] ,并且非脂肪组织减少,使地高辛表现分布容积减少 [3] ,更易中毒,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 [3] 。如同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肾功能正常时,7天内可排出服药量的92%,而肾功能衰竭时,仅能排出42% [1]

日本Anjo Kosei医院对899名住院、门诊患者应用地高辛维持治疗心力衰竭和(或)心房纤颤伴有心动过速时进行研究 [4] (Vd=9.47L/kg)(learance=0.124L·h -1 ·kg -1 )。实验表明,血药浓度在0.5~1.4ng/ml时,没有明显的地高辛中毒症状,而>3ng/ml时,中毒较严重。在报告中,<51岁的患者没有中毒症状。在1.4~2.9ng/ml范围内有效血药浓度与中毒血药浓度有重迭。这些重迭与年龄有关。发生中毒的血药浓度和年龄的关系:2.4~2.9ng/ml(51~60岁)、1.8~1.9ng/ml(61~70岁)、1.4~2.7ng/ml(71~80岁)和1.4~2.6ng/ml(>81岁)。地高辛中毒发生率为4.0%(51~60岁)、13.4%(61~70岁)、24.6%(71~80岁)、44.4%(>81岁)。可见随着年龄增高,地高辛治疗浓度倾向于低浓度。为降低地高辛中毒危险性,建议>71岁老人地高辛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由0.5~2ng/ml变为0.5~1.4ng/ml [4]

另报道 [3] ,地高辛在青年组(平均27岁)和老年组(平均77岁)男性,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老年组肌酐清除率平均每分钟为56ml/1.73m 2 ,而青年组每分钟为122ml/1.73m 2 。此结果可解释为什么老年病人洋地黄中毒发生率高。为避免维持治疗过程中产生蓄积中毒,按参数法得出,老年组若要维持中青年组的血药浓度,其日维持量以中青年人每日0.25mg的一半0.125mg为宜。

0.125mg/d长期治疗老年CHF,可以减少患者的再住院率,减少因CHF加重而增加药物剂量或加用新药的几率,并能增加老年CHF患者的运动耐受力 [5] 。地高辛在低血钾、高血钙、低血镁、心肌缺血缺氧、肾功能不全、配伍用药不当等因素可诱发加重毒性。年龄、甲状腺机能情况、自律神经紧张度、心脏疾病类型也较大地影响其毒性。时辰药理学还表明 [6] ,洋地黄制剂地高辛在凌晨4时毒性最大,是白天的40倍。在暴风雨夜低气压的条件下,不良反应也大大增加。

红霉素使地高辛血药浓度平均升高115%,其中5%由于抑制肠内代谢,更重要原因是抑制了p-糖蛋白,提高了口服地高辛的吸收,减少肾、非肾地高辛的清除,合用时必需减少地高辛的剂量。6-甲氧基红霉素也相同 [7]

甲氧苄啶干扰地高辛肾清除率,老年患者治疗14天后导致地高辛血药浓度升高30%~50%。在年轻健康自愿者单计量研究无类似的变化 [7] 。 抗肿瘤药减少地高辛口服吸收,胶囊则没有发生变化 [7] 。环孢霉素减少地高辛清除,抑制P-糖蛋白,升高口服地高辛吸收,合用几天内出现洋地黄中毒症状。同用应减少剂量 [7]

地西泮、阿普唑仑提高地高辛毒性已有报告 [7]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升高地高辛AUC10%,能使地高辛的AUC、Cmax升高接近19%~29%,用药时需监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用卡托普利血药浓度能升高15.30%,而健康男性没有此变化 [7]

地高辛与六神丸、复方罗布麻片、罗麻根都含强心甙,合用药时要减量 [6]

另外,甲状腺机能低下时比甲状腺机能亢进时更易发生中毒 [7] 。地高辛用量不足和剂量偏高的临床表现很相似。

综上所述,老年人使用地高辛维持量宜减少,0.125mg每日或隔日一次,对某些老年心衰病人用0.0625mg/日即可,日剂量分2~3次服用,以减少血药浓度波动,有助于控制症状,同时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最好控制在0.5~1.4ng/ml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陈刚.治疗药物监测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316-317.

2 杨藻宸.医用药理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78-379.

3 杨藻宸.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35-2038.

4 Takanori M,Ryoji K,Youji S,et al.Effect of Aging on the Incidence of DigoXin Toxicity.The Annals of Pharmacotherpy,2000,34(4):428-429.

5 向群,姚强,阮力,等.小剂量地高辛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长期随访.临床荟萃,2003,18(19):1122.

6 陈文,沈百余,杨毓瑛.不合理用药分析200例(第二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62.

7 Ben-Ani H,Krivoy N,Nagachandran P,et al.An interaction between digoxin and acarbose.Diabetes Care,1999,22:860.

作者单位:130021吉林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136100吉林省公主岭市中心医院药剂科

(收稿日期:2004-02-21)

(编辑秋 实)

作者: 丁焕民蔡淑清&n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