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9B期

法莫替丁联合吗丁啉治疗反流性食管炎76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近年来,反流性食管炎(RE)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与治疗尚在进一步探讨中。本文应用法莫替丁联合吗丁啉治疗RE。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近年来就诊病例146例,有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经内镜证实为RE,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76例,男68例,女8例,年龄38~62岁,轻度RE23例,中度RE31例,重度RE22例。......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年来,反流性食管炎(RE)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与治疗尚在进一步探讨中。本文应用法莫替丁联合吗丁啉治疗RE。疗效显著,且经济方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近年来就诊病例146例,有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经内镜证实为RE,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76例,男68例,女8例,年龄38~62岁,轻度RE23例,中度RE31例,重度RE22例;单纯治疗70例,男54例,女16例,年龄30~60岁,轻度RE23例,中度RE30例,重度RE17例,且两组均符合诊断标准[1]  。
   
  1.2 方法 联合治疗组,法莫替丁20mg,日2次口服,吗丁啉(西安杨森)20mg,日4次口服;单纯治疗组,法莫替丁20mg,日2次口服,疗程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复查胃镜。
   
  1.3 判断疗效 [1]   以内镜积分为0分者为痊愈;内镜积分减少2分者为显效;减少1分者为有效;积分无变化或增加1分以上者为无效。
   
  2 结果

  受试者在服药第2周烧心、反酸、胸痛症状减轻;服药6周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部分病人完全消失;6周后复查胃镜,联合治疗组,轻度、中度、重度RE显效率分别为95.65%(22/23)、90.32%(28/31)、81.82%(18/22),单纯治疗组,轻度、中度、重度RE显效率分别为91.30%(21/23)、66.67%(20/30)、52.94%(9/17)。两组治疗显效率比较:轻度RE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度、重度RE两组治疗结果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3 讨论

  RE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其中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胃液返流加之食管廓清能力下降是RE发病的主要原因。反流入食管的胃液能通过盐酸、胃蛋白酶、胆盐和胰酶造成粘膜上皮损伤,但通常胃液pH值低,能发挥作用的主要损害因子只是盐酸和酸激活的胃蛋白酶,非结合胆汁酸和胰酶处于不溶性或失活状态 [2]  ,因此抑酸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RE的主要方法。但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认为十二指肠内容物(胆汁酸、胰酶)反流对食管粘膜的损害作用同等重要。在酸性条件下,结合胆汁酸对食管粘膜损害大,非结合胆汁酸、胰酶、磷脂酶在pH5~8时对粘膜损害大 [3]  。同时发现RE患者中一半有胃排空延迟,由此提示单纯抑酸治疗,可使非结合胆汁酸及胰酶在低酸状态下活性增强,加重对食管粘膜的损害。吗丁啉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口服后持续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促进胃排空,从而减轻胃内容物食管返流。
   
  我们采用法莫替丁与吗丁啉联合治疗RE疗效显著,尤其对中、重度RE明显优于单纯应用法莫替丁治疗,且经济价格适中,服用方便,适合于中、小城市及农村病人长期服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中华内科杂志,2000,39(3):210.
   
  2 姜慧卿.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争论.临床荟萃,2003,18:1156.
   
  3 王根和.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1,10(2):118-120.
    
  (收稿日期:2004-06-07)

  (编辑海 涛) 

  作者单位:054047河北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作者: 王迎霞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