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9期

罗忠祥老中医验案三则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家父罗忠祥从事临床医疗46年,经验丰富,对内、儿、妇科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疑难杂症的治疗。1肠梗阻患者,男,7天,1985年7月16日初诊,患儿平产,一切正常,3天后,突然不吮奶,哭啼,继而频繁呕吐,腹痞满,大便闭,急到某市中心医院求诊,诊断为新生儿肠梗阻,急收入院手术治疗。因家境贫寒......

点击显示 收起

  家父罗忠祥从事临床医疗46年,经验丰富,对内、儿、妇科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疑难杂症的治疗。笔者随父侍诊数年,颇有所得,兹介绍验案3则如下。
    
  1 肠梗阻

    
  患者,男,7天,1985年7月16日初诊,患儿平产,一切正常,3天后,突然不吮奶,哭啼,继而频繁呕吐,腹痞满,大便闭,急到某市中心医院求诊,诊断为新生儿肠梗阻,急收入院手术治疗。术后行抗感染、对症、支持等疗法,诸症未减,仍呕吐、便闭、腹满,且高热不退。因家境贫寒,患儿父母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其祖母见状不忍,遂抱来求诊,时值高温酷暑。诊见:面红身热,呼吸急迫,腹痞满如鼓,腹部敷有棉垫,手术伤口未拆线,口干燥,水入即吐,大便闭塞不通,小便赤热,舌质红苔白,脉细数,生命危于旦夕,家属不同意输液治疗,只求中药一方,根据四诊辨证,审证求因,认为此证属阳明腑实,枢机失转,上吐下闭之危症,治宜内泻热结,速通腑气,方用大柴胡汤加味,处方:柴胡8g,枳实6g,黄芩6g,白芍8g,大黄5g,泻叶5g,半夏5g。大枣2枚,生姜2片。水煎频频服之。翌日患儿父母喜告,患儿热退其大半,呕吐次数减少,大便3次,稀样大便,矢气很多,痞满减轻,体温38℃,开始吮奶,能安静入睡,效不更方,嘱再进1剂,频频服之,三诊:体温37℃,呕止便通。伤口7天拆线,愈合良好,嘱服婴儿健脾散以善其后,余均正常。
   
  按:新生儿肠梗阻,临床多为先天性肠道畸形,此病例行手术后,未见肠道畸形,为肠扭转所致,术后疗效不好。本例患儿肠梗阻,考虑是因其母饮食不节,致其在母体吸收浊气过多,浊气填塞,郁久化热,实热与积滞互结肠胃,致腑气不通而发此病。不通则痛,因此患儿哭闹不止;肠腑闭阻,胃肠之气上逆则呕;气滞于中,水谷精微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肠内积聚气体和液体则胀;肠道不利,传道失司,大便、矢气不通则闭。苔白脉细数,乃津液大伤之象,此例属阳明腑实证,理应用承气类方剂,但患儿为刚出生的新生儿,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而承气类方剂攻下过于峻猛,因而选用大柴胡汤,方中柴胡、黄芩退热解渴,里热燥实,故用大黄、枳实、泻叶以攻里,内泻热结;白芍缓急止痛,既助半夏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通腑气、内泻热结之功,方中病机故而起效。
    
  2 乙脑后遗症
    
  患者,女,5岁,2001年8月12日初诊,患儿突发高热、失语、呕吐、颈项强直、四肢抖动、频繁抽搐,急送往某市中心医院就诊,行腰穿等辅助检查,确诊为乙型脑炎,收传染科住院治疗,经输液、抗感染、对症、支持、冰敷降温等措施治疗20多天后,热退、呕吐、双目上视等症消失。但颈项强直、四肢抖动、失语等症始终不愈,时而还发出尖叫声,出院后前来求治,要求中药治疗。诊见:患儿面容如醉、形瘦、瞳孔等大,双目无神,时而发出尖叫声,时而抽搐、四肢抖动,精神极差。体查:体温正常,心肺无异常,腹部凹陷呈舟形,舌质红苔少无津,脉弦细。证属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治宜镇肝熄风,滋阴潜阳,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处方:牛膝15g,生赭石12g,生龙骨8g,生牡蛎8g,生龟版8g,生白芍8g,玄参5g,天冬5g,川楝子3g,甘草6g,枸杞10g,山茱萸10g,水煎分2次服,每天1剂。二诊患儿父母代述服上方5剂后,颈软,抽搐次数减少,不再发出尖叫声,效不更方,守原方再进10剂。三诊:表情自然,双目有神,夜宁入睡,抽搐止,能进流汁饮食,但仍失语,改服资寿特命解语汤化裁和知柏地黄汤交替服用20余剂。四诊能言会语,活泼可爱,一切正常,病告痊愈。
   
  按:乙脑后遗症,属中医温病学暑温范畴。若失治误治,愈后差。本例患儿因外感暑热之邪,由气分转入营分、血分、损伤营血、肾精,阴血大伤、虚风内动,故面色如醉,舌红赤苔少无津。《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肾精受损,水不涵木,导致肝阳上亢,故颈项强直,四肢抖动抽搐,肝风挟痰上扰,痰迷心窍,故头蒙失语,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意在滋养肝肾、镇肝熄风、潜阳镇逆,此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肾精得以滋养,肝阳得以镇亢,阴平阳秘,故病乃愈。
    
  3 慢性肠炎
    
  患者,女,52岁,1996年8月15日初诊,正值高温酷暑,患者由老伴搀扶至门诊就医,诉腹泄水谷不化半年,每日少则三次,多则五六次,久治不愈,伴有畏寒怕冷,需着棉衣、棉裤保暖,纳谷不香、恶心干呕,四肢倦怠、短气少语,经用西药磺胺类及土霉素,中药胃苓汤,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等均无效。诊见:面色苍白,唇淡,着棉衣、棉裤,身体蜷缩,精神倦怠,少语,声音低微,四肢厥冷,腹中时有肠鸣音,舌苔白润,质淡,脉沉细无力,小便清稀,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证属脾胃虚寒,阳气大虚,治当温中散寒,补气健脾,回阳救逆。治以附桂理中汤加减,处方:熟附片30g,干姜20g,肉桂10g。红参30g,黄芪60g,白术15g,甘草10g,法半夏15g,砂仁10g,水煎沸后,再以小火缓煎30min,其夫稍懂得中药,认为乌附片干姜性大热,夏暑当冲,重用恐其意外,仅买1剂。试探浅深,服药1剂后,当晚知觉胃肠舒适,感觉有一股热气自下而上流转全身,另无其他不适。翌日,大胆购进5剂,每天1剂,水煎同上,分2次服。二诊:服药6剂后,每日大便2次,溏渣样便,四肢开始转温,胃和呕止,纳谷知香,方已中的。效不更方,守方再进10剂。三诊:面色好转,精神大振,已脱掉棉衣、棉裤,大便开始成形,日解1次,舌质白润,脉缓有力,此为虚寒已祛,阳气已振,脾运胃和,附片减量为10g,干姜减至10g,续进10剂巩固疗效。1个月以后,诸症消除,随访两年无复发。
    
  按:本例患者,四诊合参,属脾胃虚寒之甚,阳虚大虚之极,呈现一派虚寒之象。治宜温中散寒,补气健脾,回阳救逆,方用附桂理中汤,重用附片、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回阳救逆为君;红参、黄芪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和胃祛湿,以促进脾阳健运;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加法半夏、砂仁和胃降逆止呕行气,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满可愈。重用附片、干姜是已故四川省名老中医代云波医师的经验(早有报道)。多年来,家父大胆应用于临床,只要辨证准确,屡用屡效。
   
  (编辑苜 紫)

  作者单位:538021广西防城港市中医医院
   
       422105湖南省邵阳县长阳铺镇卫生院 

作者: 罗向群罗忠祥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