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22期

谢剑南教授治疗慢性盆腔炎经验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谢剑南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学术带头人之一,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60余年,善治妇科各种疑难病,笔者有幸跟师左右,目睹因慢性盆腔炎来就诊者,经谢老诊治,疗效显著,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探病机,血瘀为主,兼气滞、湿热、寒湿或虚实夹杂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患者体质虚弱,病情迁延所致,也有起......

点击显示 收起

   谢剑南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学术带头人之一,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60余年,善治妇科各种疑难病,笔者有幸跟师左右,目睹因慢性盆腔炎来就诊者,经谢老诊治,疗效显著,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探病机,血瘀为主,兼气滞、湿热、寒湿或虚实夹杂

  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患者体质虚弱,病情迁延所致,也有起病较缓,无明显急性经过者,临床常表现为下腹痛及腰痛,有时伴有肛门坠感,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及月经前后加剧;月经失调,经量增多,痛经,并可继发不孕,白带增多;妇科检查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有的可扪及块物,伴有压痛;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提示输卵管炎性阻塞,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腹腔镜下可见盆腔内炎性病变及粘连。中医认为此病由于人流、药流、产后、经行,胞门未闭,寒热湿邪乘虚而入,与冲任气血相搏,蕴积于胞宫,凝聚不去,日久难愈,耗伤气血,虚实夹杂。谢老认为不管什么原因最终导致血瘀胞中,均能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受损,从而引起慢性盆腔疼痛、月经失调、痛经、带下等。

  2  论治法,活血化瘀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温经散寒,理气止痛或益气养血

  谢老认为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往往采用中医综合治疗,以口服中药为主,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及中药外敷。根据上述病机谢老自拟以活血化瘀为主的基础方盆炎方,方药组成为:当归10g,赤芍10g,丹参10g,泽兰10g,乳香10g,没药10g,三七粉6g,生蒲黄10g,香附10g,甘草6g。若兼湿热,症主见少腹疼痛,带下色黄,口干,便结加红藤20g,败酱草30g,丹皮10g,虎杖15g;若兼寒湿,症主见少腹疼痛,遇寒加剧加桂枝10g,虎杖15g,小茴香8g;若兼肝气郁滞,症主见少腹疼痛,遇情志不舒,心烦加柴胡10g,白芍10g,玄胡10g,川楝子10g;若兼气血不足,症主见少腹隐痛,神疲乏力,头昏加党参15g,黄芪15g。在上述各证的基础上若兼睡眠差加远志5g,枣仁15g;夜尿多加益智仁15g,台乌10g,桑螵蛸20g。
中药保留灌肠方:红藤30g,败酱草30g,虎杖20g,土茯苓20g,三棱15g,莪术15g,香附1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将上药浓煎100ml,月经干净3天后行保留灌肠,保留至少30min,每日1次,连续10天为一疗程,可连续3个疗程。

  中药外敷方:千年健6g,白芷6g,皂刺6g,川椒6g,红花6g,羌活6g,独活6g,血竭6g,乳香12g,没药12g,归尾12g,川断12g,寄生12g,五加皮12g,艾叶250g,透骨草250g。将上药1剂装入布袋内,表面喷水少许放锅蒸30min取出,置入腹部进行湿热敷,每次敷30min左右,治疗中可用热水袋外罩继续维持温度,每次月经干净3天后开始敷,每日1次,1剂药可连用10天,10 天为一疗程,连用3个疗程。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32岁。初诊日期2002年10月22日。患者因下腹疼痛隐隐不适4年来谢老处就诊。患者诉月经正常,4年前因带环受孕行人流加取环术,术后因人流不全再一次行清宫术,此后渐感下腹疼痛,同房后或劳累后加剧,腰骶酸痛,伴有白带量多,色黄,曾用抗生素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迁延难愈,今来谢老处就诊,诉下腹疼痛,腰骶酸痛,白带量多,色黄,有臭味,口干,神疲,睡眠欠佳,纳差,大便干结,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末次月经为2002年10月15日。孕3人流2产1存1。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式;阴道通畅,内见较多黄色分泌物;宫颈光滑,有举痛;子宫后位,质中等,大小正常,轻度压痛,活动好;双附件压痛,增厚成团块状。盆腔B超:子宫大小正常,子宫直肠陷凹有积液。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其证属湿热瘀阻,兼心脾气虚,治以活血化瘀,清热化湿,佐以益气健脾。方以当归10g,赤芍10g,丹参10g,泽兰10g,乳香10g,没药10g,三七粉6g,生蒲黄10g,香附10g,红藤20g,丹皮10g,虎杖15g,党参15g,黄芪15g,远志5g,枣仁15g,杜仲15g,茯苓15g,甘草6g。每日1剂,连服10剂,同时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及中药外敷,方法同上。复诊症状明显减轻,睡眠可,原方去远志、枣仁。以后每次复诊,基本授原方,连服2个月时,症状消失,继续综合治疗1个月,病情痊愈,随访未见复发。

  按:慢性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往往由于急性期或无明显急性期,起病缓慢,患者往往不规则用药,或治疗时间不足,上述原因导致细菌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同时因局部慢性炎症使药物不易吸收,因此一般抗生素疗效不佳[1]。所以谢老主张采用中医全身和局部综合治疗,认为慢性盆腔炎患者,不管何种原因最后均可导致血瘀,临床可见湿热瘀阻、寒湿瘀滞、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等,而其中湿热瘀阻最为常见,而且临床往往不是单一病机,病程日久,又可见虚实夹杂。谢老采用一系列活血化瘀药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加强炎性物的软化吸收;红藤、败酱草等清热解毒药对大肠杆菌、淋球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链球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2]。谢老同时配合中药湿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有利于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和消退[3]。中药保留灌肠能使药液高浓度地作用于局部,直达病所,增加药物效应,经直肠黏膜直接渗透至盆腔,有利于盆腔炎性物吸收,增厚组织松解。总之通过内外合治,直达病所,无毒副作用,缩短疗程,使病情痊愈。

  【参考文献】

  1   糜若然,瞿全新.盆腔炎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8,14(6):325.

  2  杨文. 自拟妇宁汤内服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65例临床观察. 中医杂志,2001,2(9):549.

  3  李爱林,李建军,周燕飞,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包块30例临床分析.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2):105.

  作者单位: 1 410005 湖南长沙,湖南省中医院妇科

        2 410007 湖南长沙,湖南中医学院(2004级博士)

  (编辑:林剑雷)

 

 

作者: 匡继林 尹香花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