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5期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42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对42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的临床分析,探讨减低胎死宫内,新生儿窒息或死亡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42例病例。结果42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有2例胎死宫内,其余均经剖宫产终止妊娠,新生儿有9例出现轻度窒息,无一例死亡。结论妊娠......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通过对42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的临床分析,探讨减低胎死宫内,新生儿窒息或死亡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42例病例。结果  42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有2例胎死宫内,其余均经剖宫产终止妊娠,新生儿有9例出现轻度窒息,无一例死亡。结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易突发胎儿宫内缺氧,对已确诊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加强治疗及胎儿监护、适时终止妊娠,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患病率。

  【关键词】  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死胎;新生儿窒息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一种特发于妊娠中晚期,以皮肤瘙痒、肝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妊娠并发症,其主要危害是增加新生儿死亡,据报道,围生儿死亡率可高达11%~13%。本文通过对我院5年来ICP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ICP孕妇的诊治及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5年1月我院共收治ICP患者42例,平均年龄(26.5±3.2)岁,40例为初产妇,2例为经产妇,发病孕周24~37周,平均(31.2±2.9)周。

  1.2  诊断方法[1]  ICP的诊断依据《中华妇产科学》的标准:(1)妊娠中、晚期出现皮肤瘙痒或伴有不同程度的黄疸;(2)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升高(>20μmol/L),或伴转氨酶轻到中度升高;(3)妊娠是引起皮肤瘙痒及生化检查异常的唯一原因;(4)妊娠终止后症状体征迅速消失,原生化检查值恢复正常。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42例病例发病初始症状均为不同程度的全身皮肤瘙痒,以四肢为重,其中2例出现黄疸。除2例胎死宫内以外,其余40例均经剖宫产手术分娩

  2.2  产前检查、治疗及监测情况  所有孕妇均在产前诊断为ICP,经门诊或住院治疗,均在产前1周内隔日NST检查和B超检查,均有轻中度的肝功能异常,胆汁酸>20μmol/L,2例胎死宫内的,于未入院时自觉胎动消失,入院时已确诊为胎死宫内而行引产术,其余40例病人均经过系统治疗:(1)思美泰800mg/d,静滴,共14~20天;(2)地塞米松5mg/d,肌注,共7天;(3)NST监测,隔日1次;(4)吸O2 30min,每日2次;(5)每周测1次肝功能及胆汁酸;(6)维生素K1 5mg/d,肌注,共3天。

  2.3  产后胎儿、胎盘、羊水及产妇产后出血情况  42例孕妇除2例胎死宫内的行引产外,其余40例均在NST评分≤7分情况下经积极胎死宫内复苏后行经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新生儿中有9例出现轻度窒息,其余未出现窒息,体重2100~3200g,外观均无畸形,2例脐带绕颈1周,羊水均有Ⅱ~Ⅲ度不同程度的粪染,5例羊水过少,胎膜均有黄染,胎盘偏小,外观无明显异常。40例产妇产时、产后出血约200~300ml,未发生产后大出血。

  3  讨论

  ICP的发病机制[2]尚未十分明确,ICP的主要组织学病变是肝内胆汁淤积,而肝结构完整,肝细胞无炎性改变或间质细胞增殖。ICP孕妇体内的胆酸不能被肝脏彻底清除,聚集在血清中,因此胆酸的总含量可能会升高10~100倍,且临床症状出现得早,有诊断意义,血清转氨酶轻到中度升高,但很少超过250u/L。ICP的临床特征是瘙痒和黄疸。瘙痒往往是首先出现的症状,起于28~32周,手掌和脚掌是瘙痒的常见部位,多持续到分娩,一般在分娩后2天内症状消失。ICP对母体的危害不大,主要危及胎儿,由于正常的胎儿→母体通过滋养层的胆汁酸的转运被破坏,胆汁酸异常累积,而导致自发的早产及胎儿宫内窘迫、胎死宫内,因此ICP孕妇的早产儿和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明显增高。ICP的药物治疗[3]中思美泰(S—腺苷—L—蛋氨酸)被公认是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的有效药物,对母婴无不良反应,它在肝内使质膜磷脂甲基化而调节肝细胞膜的流动性,保证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同时通过疏基反应促进肝细胞的解毒功能,因而增加肝细胞内的内生解毒化合物,如半胱氨酸、牛磺酸和辅酶A等的合成,只要肝内腺苷蛋氨酸的生物利用度在正常范围内,这些反应有助于防止肝内胆汁淤积。另外地塞米松能通过胎盘抑制胎儿肾上腺分泌硫酸脱氢表雄酮(DHAS),从而降低血中雌激素水平,以减轻胆汁淤积的病理变化,同时可促进胎肺成熟,维生素K1作为辅助因子参与肝内凝血因子Ⅱ、Ⅶ、Ⅳ、Ⅹ的合成,可预防产后出血。

  虽然ICP胎儿宫内缺氧常常突然发生,但系统治疗及加强临床监测是十分有价值的,该资料显示尽早诊断ICP并加上促进胎肺成熟治疗,药物降胆酸治疗(常用药:S—腺苷—蛋氨酸),改善胎盘循环,加速胆酸排泄,同时加强孕妇监测包括肝功能,胆汁酸每周2~3次NST检查等,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尽早纠正或及时行剖宫产终止妊娠,以上措施均能降低ICP孕妇胎死宫内、新生儿窒息或死亡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68-475.

  2  刘晓巍,吴连方.妊娠期黄疸的病因和诊断.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18(1):3-4.

  3  吴秋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药物治疗.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18(1):9-11.

  作者单位: 561000 贵州安顺,安顺市302医院妇产科

  (编辑:陆  淼)

作者: 雷玲 吴建敏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