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6期

消癥汤合中药外敷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消癥汤合中药外敷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已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门诊病人83例,随机分为两组,消癥汤合中药外敷治疗组43例(简称治疗组),单纯用三苯氧胺治疗者归为对照组40例(简称对照组)。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结论消癥汤合中药外敷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消癥汤合中药外敷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已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门诊病人83例,随机分为两组,消癥汤合中药外敷治疗组43例(简称治疗组),单纯用三苯氧胺治疗者归为对照组40例(简称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4.61,P<0.05)。结论  消癥汤合中药外敷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  消癥汤;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

  1998~2004年,笔者采用消癥汤合中药外敷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3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3例病人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均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消癥汤合中药外敷治疗组和三苯氧胺对照组。治疗组43例,年龄23~47岁,平均35.8岁,病程0.5~12.0年,平均4.2年。对照组40例,年龄23~49岁,平均36岁,病程0.8~15.0年,平均5.1年。两组患者主要症状、体征分布情况:治疗组痛经有31例,性交痛19例,肛门坠胀感30例,月经不调18例,不孕症6例,卵巢囊肿21例,巧克力囊肿切除术后多发8例,合并子宫肌腺瘤10例;对照组痛经有29例,性交痛21例,肛门坠胀感32例,月经不调16例,不孕症5例,卵巢囊肿19例,巧克力囊肿切除术后多发6例,合并子宫肌腺瘤11例。经比较两组资料在年龄及临床症状、体征上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非经期内服消癥汤,方药组成为:丹参30g,桃仁8g,红花6g,赤芍15g,三棱10g,莪术10g,元胡10g,枳壳8g,制香附8g,醋炙鳖甲12g,鸡内金10g,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取150ml,混匀后分2次服用,上午、下午各服1次,同时中药外敷下腹部,药物组成为:丹参30g,桃仁15g,香附30g,元胡15g,桂枝30g,赤芍15g,忍冬藤30g,吴萸15g,小茴15g,上药用布包放在锅内蒸透,放于下腹部,每日一次,每次30min,温度适中,防止烫伤。每贴用5~7天,经期停用。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对照组口服三苯氧胺片剂(芬兰,口尔库,德国德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在月经第5天开始,每次10mg,每日2次,连服20天;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两组均服药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主要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的变化情况,两组病例均于每个月经周期后做妇科检查和盆腔B超检查,并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结合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全部消失,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基本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缩小;有效:症状减轻,盆腔包块无增大或略缩小;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痊愈+显效+有效计为总有效。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43例,痊愈10例(23.3%),显效13例(30.2%),有效18例(41.9%),无效2例(4.7%),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40例,痊愈8例(20.0%),显效9例(22.5%),有效15例(37.5%),无效8例(20.0%),总有效率为80.0%。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例(略)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61,P<0.05)

  2.3  结果  治疗组中23例痊愈及显效患者,停药后随访1年,有3例复发,再用消癥汤合中药外敷治疗有显著好转。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异位的子宫内膜随着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并形成粘连,在病变症出现紫褐色斑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蓝色结节或包块。子宫内膜异位症虽为良性病变,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有25%~35%[1]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不孕症,因此一旦确诊,应给予积极治疗,三苯氧胺是合成的雌激素受体部分激动剂,具有类雌激素的作用,它能抑制雌激素受体依赖性肿瘤的生长。因此能抑制子宫内膜的生长,使异位的子宫内膜坏死,最后消散,但是不良反应较多,尤其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较大。祖国医学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离经之血”,血不循常道,不能排出体外,蓄积于局部形成病灶,属于“癥瘕”的范畴,中医辨证治疗大多以活血化瘀为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2],方中丹参、赤芍、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能较多改善子宫血液循环,抑制子宫内膜的增生、分泌和出血,吸收和消散异位的子宫内膜及结节粘连,修复因组织纤维化而引起的瘢痕;三棱、莪术破血散结,同时配用元胡、枳壳、香附等行气止痛,鳖甲、鸡内金软坚散结之功效,再配合活血化瘀中药外敷,通过局部的渗透作用,使癥消瘀散,血脉通畅,则诸症随之告愈。因此本方采用活血化瘀贵在消癥散结之功效,收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5.

  2  王筠默.中药药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79.

  作者单位: 233010 安徽蚌埠,蚌埠市中医医院

  (编辑:江  枫)

作者: 邱翠华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