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18期

补中益气汤治验3则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党参、炙甘草、白术、当归、陈皮、黄芪、升麻、柴胡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临床常用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气虚发热等。3个月前,行胆结石取石手术,出院后,时觉头晕,耳鸣,听力下降,四肢乏力,纳呆,大便溏泄,自认为术后体未康复,未予介意。诊见:身高单瘦,面色瘘黄,......

点击显示 收起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党参、炙甘草、白术、当归、陈皮、黄芪、升麻、柴胡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临床常用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气虚发热等。笔者临床几十年中,用治其他疑难杂症,只要辨证准确,加减得当,每获满意疗效,现举案例如下。

    1  暴聋

    患者,男,48岁,2002年4月12日初诊。3个月前,行胆结石取石手术,出院后,时觉头晕,耳鸣,听力下降,四肢乏力,纳呆,大便溏泄,自认为术后体未康复,未予介意。一天早晨起床,自觉头晕加重,双耳闭塞,听力全无,对外界事物感到一片寂静,急到县、市、省级医院检查治疗,经耳镜、X线、CT多种仪器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神经性耳聋,经用西药,中成药治疗半年(用药不详),效果不显,遂转中

    医治疗。诊见:身高单瘦,面色瘘黄,毛发枯焦,唇淡,精神倦怠,声音低怯,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证属脾虚血弱,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治宜补中益气,升举清阳,佐以补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白参30 g,炙甘草10 g,白术20 g,当归15 g,陈皮10 g,黄芪20 g,升麻15 g,柴胡15 g,白芍20 g,熟地15 g,石菖蒲15 g,首乌30 g,5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精神大振,头晕减轻,神疲乏力,大便始成形,胃纳增加,但仍有耳鸣如蝉。方已中机,效不更方,续用上方加鹿茸15 g,大补精血,接服25剂,耳鸣消失,听力基本恢复,遵照“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理论,改用补中益气丸和杞菊地黄丸交替服2个月,病告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

    按:《景岳全书》载“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该不足之证也”。该病例突然患暴聋,气血亏损是其主要原因,盖术后气血受损,精气大伤,加之病后调养失当,以致中气下降,清气不升,阳气不能上走清窍,故耳鸣如蝉,耳窍似闭,形成暴聋。脾弱运迟则神疲乏力,胃虚则纳呆;脾主四肢,脾阳不振,四肢则无力,运化失权,则大便溏泄;发为血之余,气血不荣,故毛发枯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均为脾虚血弱之象。投以补中益气汤加补血之品,并重用黄芪,旨在升提中气,大补精血,使气血调和,九窍得利。

    2  脱臼

    患者,女,58岁,2003年10月13日初诊。主诉因打呵欠后,自觉不能闭口,口角流涎,耳前腮处,发胀不适,经骨科医生检查,行X线摄片检查,诊断为颌关节脱臼,俗称脱位,施行手术复位后,一切正常,未用药治疗。日后每月基本发作1次,有时因发笑,或在咀嚼中,亦发生脱位,迁延年余未愈,经人介绍,慕名前来求余中药治疗,以防继续脱位。诊见:面色少华,精神倦怠,头晕眼花,四肢乏力,颌关节已复位,属正常状态,纳呆,口淡,大便溏泄,舌胖嫩,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气虚失摄,中气下陷,累及肾阳,宜补中益气,温补肾阳,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红参20 g,炙甘草10 g,白术15 g,当归15 g,陈皮10 g,黄芪120 g,升麻15 g,柴胡10 g,仙灵脾15 g,杜仲15 g,补骨脂15 g,鹿茸10 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10剂后,头晕眼花减轻,精神倍增,纳可,大便成形。药中肯綮,效不更方,继服原方20剂,脱位未再发生,余症皆除,为巩固疗效,易汤改丸,连服5个月,1年后随访,再无复发。

    按:患者颌关节经常脱臼,是属脾肾两虚,致胸中宗气大虚,无以推动固摄。宗气由自然之清气与水谷精微之气相合而成。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肾精不足,无以化气,均可致胸中宗气不足,推动无力,固摄无权。以致脱位,加之失治,迁延日久,愈演愈烈。补中益气汤加补肾壮阳之品,调补脾肾,使气血生化有源,宗气自然日盛。补气固摄,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急当固也”,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固,二者相辅相成,统摄有权,四肢百骸皆利,脱臼复临如常。

    3  盗汗

    患者,男,33岁,于2004年3月5日初诊,每晚睡眠中全身大汗出,醒后已睡衣湿透,迁延2年不愈,现感全身无力,精神倦怠,四肢怕冷,表情淡漠,性欲减退,二便正常,经X线摄片、CT、化痰化血等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曾辗转数医治疗,收效甚微。遂转余治疗,诊见,身材单瘦,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唇淡,四肢觉凉,舌苔薄白,脉沉虚无力。症属脾肾阳虚,固摄失权,治以补中益气,温肾固表,养心止汗,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红参20 g,炙甘草10 g,白术15 g,当归15 g,陈皮10 g,黄芪120 g,升麻10 g,柴胡10 g,肉桂10 g,乌附片15 g,枣仁15 g,五味子15 g,浮小麦30 g,水煎,分2次服,5剂后,精神好转,汗出明显减少,药已中的,效不更方,守方继服15剂,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改服补中益气丸3个月,随访1年无复发。

    按:李东垣曰“脾胃乃元气之本,元气乃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本例患者素体脾肾阳气虚弱,平时缺少锻炼,先天不充,后天不足,以致浮阳外越,气不敛汗,阳虚生外寒,脾虚多失摄,故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表情淡漠,四肢怕冷等一派脾肾阳虚之象,投以补中益气,温肾固表,养心敛汗,药证合拍,故收效甚捷。

    作者单位: 1 538021 广西防城港,防城港市中医医院

    2 422105 湖南邵阳,邵阳县长阳铺镇医院

   (编辑:田  雨)

作者: 罗向群,罗忠祥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