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年第5卷第12期

多巴胺、酚妥拉明佐治新生儿感染性肺炎120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多巴胺、酚妥拉明佐治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诊断标准的新生儿随机分成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按常规吸氧、抗生素、超声雾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多巴胺、酚妥拉明。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均......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巴胺、酚妥拉明佐治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诊断标准的新生儿随机分成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按常规吸氧、抗生素、超声雾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多巴胺、酚妥拉明。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结论 多巴胺、酚妥拉明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可迅速改善新生儿症状、体征,减少给氧时间,缩短住院天数,明显提高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疗效

【关键词】  多巴胺 酚妥拉明 新生儿 肺炎 感染性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病,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围生期感染性肺炎病死率约为5%~20%[1],必须及早诊断及治疗。我院自2004年来采用多巴胺、酚妥拉明佐治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例为2004年1月~2007年12月收住齐齐哈尔市中医院儿科的120例足月新生儿,出生时间为0~21天,体重2 450~4 100 g,其中男68例,女52例,入院时病程为30 min~3天,所有病例均符合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诊断标准[2,3]。两组新生儿性别、体重、病程及血常规检查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先天性心肺疾病。将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63例,对照组57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静滴抗生素、抗病毒、吸氧、超声雾化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巴胺、酚妥拉明。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巴胺、酚妥拉明,均按2~5 μg/(kg·min)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维持液20 ml静脉泵点,每次持续4~6 h,每日2次。直到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肺部湿啰音不明显或消失。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治疗组在肺炎症状、缺氧的改善、肺部湿啰音消失的时间及住院天数方面均较对照组缩短,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3  讨论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占首位,肺炎患儿因支气管、肺泡炎症水肿及产生炎性渗出物,从而妨碍了通气和气体交换,同时由于新生儿细支气管、肺泡欠成熟,气体交换功能相对不足,肺炎时易产生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肺小动脉反射性收缩,使肺循环阻力增加,致右心负担加重等病理生理改变,诱发心力衰竭。同时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导致肾小动脉痉挛而引起水钠潴留。多巴胺为α、β受体兴奋剂,低剂量[<5 μg/(kg·min)]以β作用为主,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选择性地扩张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血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减轻肺淤血及肺水肿。多巴胺直接作用于β受体,可增强心肌收缩力,而对心率及心律影响较小。由于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占优势,所以多巴胺还有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降低肺循环阻力的作用。以上这些药理作用均有利于纠正肺炎患儿的病理生理改变,促进患儿肺部啰音的吸收,减轻肺淤血及肺水肿,防治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酚妥拉明为短效α-受体阻断剂,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降低气道阻力,从而改善通气功能,提高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扩张肺小动脉,降低右心室舒张末期压,使肺血流阻力降低,周围静脉血容量增高,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降低耗氧量,增加心肌收缩力[4]。多巴胺还可弥补单用酚妥拉明时因血压下降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的不足。我们在治疗观察中发现,肺部湿啰音密集的患儿,效果更明显。酚妥拉明和多巴胺的半衰期较短,仅为30 min,不易引起蓄积中毒,且个体差异大,用药时须根据病情掌握剂量。同时应补充血容量、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否则效果欠佳。酚妥拉明的不良反应少见,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腹胀、恶心、呕吐、鼻塞等,但停药后2~4 h可自行缓解、消失。多巴胺常用量安全,不良反应少,偶见恶心、呕吐、低血压或高血压,少数患者会有心率加快[5]。本文120例仅3例出现烦躁、心率加快、轻微鼻塞,给予减慢速度如使用5 μg/(kg·min),减少至2~4 μg/(kg·min)(根据症状调整具体用量)。此3例调整剂量后均恢复正常,不影响继续治疗。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患儿症状,缩短吸氧时间,肺部啰音吸收及住院天数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它的疗效肯定,适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3.

2 李兴华,王荣国.儿科疾病治疗标准.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13.

3 马加室,陈凯.临床新生儿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0.

4 陈灏珠.内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7.

5 周自永,王世祥.新编常用药物手册,第3版.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217-219.


作者单位:161005 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市中医院儿科

作者: 支 萍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