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年第6卷第5期

钩突放大斜位片对钩椎关节的诊断价值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本文根据50套颈椎骨骼标本及30具尸体标本的解剖观察及对317例钩突放大斜位X线征的测量,提出了钩突放大斜位片摄片方法。研究显示此法对钩突的骨质增生和钩椎关节退行性变所致椎间孔变小、变形,并因此而引起的钩椎关节病的观察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关键词】钩椎关节病。颈椎。...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根据50套颈椎骨骼标本及30具尸体标本的解剖观察及对317 例钩突放大斜位X线征的测量,提出了钩突放大斜位片摄片方法。研究显示此法对钩突的骨质增生和钩椎关节退行性变所致椎间孔变小、变形,并因此而引起的钩椎关节病的观察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关键词】  钩椎关节病;颈椎;X线摄影法

    钩椎关节病为颈椎病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指颈椎椎体侧后方的钩椎关节变性、肿胀与骨质增生,以及由其刺激、压迫椎动脉和脊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X线诊断时主要观察有无钩突的骨质增生和钩椎关节的退行性变进而造成的椎间孔变小,以及椎动脉及神经根是否受压。本文对50套颈椎骨骼标本和30具尸体标本进行了解剖学研究,提出一种较理想的钩突放大斜位片拍摄方法并对317例颈椎病患者进行摄片观察,提出诊断钩椎关节病的客观指标。

    1  钩椎关节的解剖

    钩椎关节位于颈椎3~7椎体后外侧部分。由颈椎椎体两侧偏后方的小唇状突起与它相对应的椎体下方斜坡处相咬合构成关节。从解剖标本看,钩椎关节的钩突呈三角形,有前缘和后缘之分。钩突的前缘增生和椎体下缘的两侧斜坡前缘增生,一般不影响椎间孔,也不会压迫神经根。只有后缘骨质增生并突入椎间孔时,才因压迫神经根和椎动脉而出现症状。

    颈椎椎间孔呈卵圆形,从30例尸体标本颈椎椎间孔与脊神经的形态观察和测量,发现颈神经由上至下其横径和纵径均有递增趋势。但从椎间孔的横径来看,C4~5、C5~6及C6~7最小,其上位和下位椎间孔均较大,从椎间孔纵径观察,有逐渐递减现象。而椎间孔与神经根之间的间隙:横径以C2~3及C3~4最长,以下均小于2 mm。因此,当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时,可引起钩突的增生和小关节软组织水肿、充血、炎性渗出等占位性病变,使椎间孔缩小,而引起神经根受压症状。

    从尸体标本上观察,钩椎关节外前方是椎动脉和椎静脉。此组血管一般自第六颈椎横突孔的下口穿入,沿上方诸颈椎的横突孔上行进入颅内。钩突距横突孔很近,平均不到1 mm,当钩突骨质增生时,即压迫椎动脉引起血管痉挛,产生一系列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2  钩突放大斜位摄片方法

    钩突位于颈椎椎间孔的前内壁,要显示钩突的后缘,必须将椎间孔显示清楚。颈椎椎间孔与人体正中矢状面和水平面均形成一定角度,钩突放大斜位摄片方法:取一高度与摄影台相等的附加床,垂直放于摄影台外侧中间,患者仰卧于附加床上,头和肩部放于摄影台上,喉结处对准摄影台中线,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球管位于被检测暗盒防御对侧托盘内,中心线与台面垂直线成55°,再将球管向头侧倾斜5°,对准喉结后方与外耳孔水平线交界处摄入暗盒中心。摄影条件为60 mAs,70kV,摄双侧。我们在50套颈椎标本上进行了测量,并摄片观察。测量结果,各椎体正中线与椎间孔形成角度的平均值,最小为53.15°,最大为57.54°。我们取55°作为球管倾斜的角度。由于正常颈椎有生理前突,用标本不易测量椎体水平面与椎间孔的角度,为此我们对同一患者分别摄取向头侧倾斜0°、5°、10°、15°照片,经反复比较,发现5°照片较为理想。因而我们采用55°与5°的组合投照,对上下椎间孔均可兼顾,照片显示良好。

    3  钩椎关节增生的X线征象

    选择317例临床疑为钩椎关节病的患者,均投照颈椎正、侧位片和左右钩突放大斜位片。男198例,女119例。年龄30~39岁48例,40~49岁80例,50~59岁99例,60岁以上90例。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颈痛(166例),肩痛(116例),枕后痛(96例),发作性眩晕(76例),上肢麻木(116例),上肢痛觉减退(54例),上肢痛觉过敏(14例),上肢肌肉压痛(56例)及肌肉萎缩(24例)。

    钩突放大斜位片可清楚显示钩突和上下关节突,能清楚见到钩突后缘的增生和椎体下缘两侧斜坡后缘的骨质增生突入椎间孔。有124例钩椎关节增生并造成椎间孔变形,其中98例单纯钩突后缘和椎体下缘两侧斜坡部分后缘有骨赘增生且突入椎间孔,呈“脐样切记”或称横“V”字形改变。其中又有42例同时合并上关节突上缘增生、硬化,致椎间孔呈“8”字形。此两种征象表明椎间孔横径变小,有神经根受压表现,是诊断钩椎关节病的一个佐证。

    4  讨论

    4.1  钩突放大斜位片的应用  目前临床上观察钩椎关节增生主要是根据颈椎正侧位片和45°斜位片。在正位片上钩突前后缘互相重叠,钩突呈尖刺状是钩椎关节退变的早期改变。但由于单纯钩突高尖仅表明有骨质增生,不能确定增生在前缘和(或)后缘,是否一定影响椎间孔而压迫神经根。45°斜位片常因旋转角度不足,钩突后缘轻度骨质增生常显示不满意。本文在对50套标本进行颈椎椎间孔与人体正中矢状面测量和对患者摄片后认为,当X线中心与正中矢状面呈55°与水平面成5°时,既能显示椎间孔的最大面积,又能满意地显示钩椎关节后缘和上关节上缘的骨质增生、硬化及其突入椎间孔的程度。

    4.2  钩椎关节病形成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颈椎有过伸位到过屈位的运动过程中,负荷的最大压力、应力水平迁移于C4~5和C5~6之间。通过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证实,颈椎在前屈位和后伸位的负荷情况下,C4~6的应变值最大。颈段5个颈椎中以C5的有效应力最大,其次为C6、C4、C7、C3。因此骨赘增生率也是以C5为最高,钩突后缘骨质增生出现率以C5最高,其次为C6、C4、C7、C3。

    临床报道颈椎病发病率也以C5~6为最高,椎间孔的横径是以C4~5~C6~7为最小,而神经根却相反,是以C2~3神经根最细,而且逐渐变粗。因此神经根与椎间孔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小,以C4~5~C7/T1间隙最小,均小于1 mm。因此钩椎关节或上关节突增生只要超过1 mm,就会出现压迫神经根的症状,这也是钩椎关节在C4~7处发病率高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作者单位:101300 北京,北京市顺义城区卫生服务中心

作者: 高瑞香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