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19期

手足口病10例分析报告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手足口病是在手、足及口腔内发生以小水疱为特征的一种由柯萨奇A16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本地发生此病实为罕见(未见报道和记载),近年来我县有病例发生并且有逐渐增多趋势。笔者对门诊近2年来就诊的10例患者进行分析,以期引起皮肤科同仁以及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本病的高度重视。1一般资料收集了2003年2月~2004年12月到武......

点击显示 收起

  手足口病是在手、足及口腔内发生以小水疱为特征的一种由柯萨奇A16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本地发生此病实为罕见(未见报道和记载),近年来我县有病例发生并且有逐渐增多趋势。笔者对门诊近2年来就诊的10例患者进行分析,以期引起皮肤科同仁以及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本病的高度重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了2003年2月~2004年12月到武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肤、性病门诊就诊的10例手足口病患者,女3例,男7例,男女之比2.3:1,年龄1~7岁,平均 3岁,症状典型者8例,不典型者2例。

    1.2  临床表现

    1.2.1  皮肤损害部位  口腔黏膜损害8例(80%);手指侧面损害8例(80%),手掌损害2例(20%);足趾背损害8例(80%);腭、颊黏膜损害1例(10%);手足口皮肤黏膜均有损害8例(80%);躯干及四肢近端均无皮损。

    1.2.2  皮损形态  10例患者皮肤黏膜均出现疼痛性、米粒大小的水疱,呈圆形或椭圆形、壁薄、内容物澄清,呈乳白色、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皮损长轴与皮纹一致,少数破溃糜烂。

    1.2.3  全身症状  10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37.8℃~39℃)、烦躁、流涎、食欲减退、拒食等。

    1.3  实验室检查  10例患儿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均正常,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对增多。

    1.4  治疗  10例患儿中3例曾被误诊为丘疹性荨麻疹,2例被误诊为接触性皮炎,经抗过敏、对症治疗无效后来我中心就诊。8例症状典型者给予口服阿昔洛韦,肌注干扰素50万U 1周2次及对症处理。2例症状不典型者给予口服阿昔洛韦及对症处理。

    1.5  结果  治疗5~7天后10例患者水疱均干涸吸收,体温降至正常。

    2  讨论

    手足口病是在手、足及口腔内发生的以小水疱为特征的一种由柯萨奇A16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亦可通过污染食物、衣服、用具等由消化道间接传播[1]。多在夏季流行,病毒感染后,潜伏期4~7天,发疹前可有低热、头痛、食欲减退等前期症状。此病从自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新西兰Seddon最早加以描述,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l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初步查CoxAl6为本病病原。1959年英国、美国加利福尼亚也发生流行,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多次大流行。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道。1983年厦门市曾发生手足口病流行,用猴肾细胞等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出柯萨奇A1 6病毒。同年天津也发生7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1986年又出现爆发,在托儿所和幼儿园2次爆发的发病率分别达2.3%和1.9%。至2000年在我国范围内的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也发生过几次大流行。

    我县2003年2月首次发现第一病例至2004年12月共发生10例,散发并有逐渐增多趋势,且有局部发生流行的可能。应引起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医疗部门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

    从收集10例病例的就诊史来看,我县医务人员对本病的知识了解较少、误诊率较高(50%),提醒皮肤科同仁及医务人员要加强对手足口病知识的学习和熟练掌握,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报告、早期预防、早期治疗之目的,防止爆发流行。

    【参考文献】

    1  吴志华.皮肤病性病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85.

   作者单位:651600 云南武定,武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海  涛)

作者: 任志富,李淑华,袁 菊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