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21期中医中药

自拟消瘰丸治疗淋巴结核128例报告

来源:INTERNET
摘要:淋巴结核是发生在颈项腋间的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在颈侧,颌下或延及缺盆,初起时结核为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以后逐渐肿大,相互融合成串,久则溃破,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形成窦道,久不收口,此愈破溃,经久不愈。故前人对本病有“三难”之说(即硬结期难消,成脓期难溃,破溃期难收口),其重者伴......

点击显示 收起

  淋巴结核是发生在颈项腋间的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在颈侧,颌下或延及缺盆,初起时结核为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以后逐渐肿大,相互融合成串,久则溃破,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形成窦道,久不收口,此愈破溃,经久不愈。故前人对本病有“三难”之说(即硬结期难消,成脓期难溃,破溃期难收口),其重者伴有骨蒸、潮热、盗汗乏力、消瘦等证候,中医学称为瘰疬,几年来,笔者应用自己研制的消瘰丸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病人,门诊病区均有:男35例,占27.3%,女93例,占72.7%,其中儿童78例,病程:6个月以下者39例,7~12个月者62例,1年以上者27例。部位:左颈部42例,右颈部53例,左右颈部至颌下33例。
   
  1.2 中药组成、制作、用法 消瘰丸的组成:生牡蛎120g,元参100g,夏枯草120g,海藻100g,昆布100g,守宫60g,炮甲珠60g,浙贝100g,丹参130g,百布100g,柴胡100g,连翘120g,当归130g,全虫60g,白芥子60g,木香120g,党参180g,白芨120g,山楂140g,鳖甲100g。将上药烘干分类粉碎过100目筛,然后混匀,加炼好的中蜜等分,制成大蜜丸,丸重9g,包装备用。成人:每月4次,每次服1丸,儿童每日4次,每次服半丸,3个月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分析
   
  1.3.1 疗效评定 痊愈:肿块消失,溃口愈合,患者无自觉症状,1年不复发者。好转:肿块缩小1/2以上,溃口愈合,症状明显改善。无效:肿块不消,溃口未愈合,症状未改善。

  1.3.2 治疗结果 本组128例中,痊愈103例,占80.5%,好转18例,占14.1%,无效7例,占5.4%,总有效率为94.6%,临床治愈时间:无溃口者,一般服药1~3个月左右,有溃口者2~6个月左右。

  2 典型病例   

  例1,女,18岁,学生,1998年6月10日初诊,1997年4月初发现颈部右侧耳下皮肤内有豌豆大的肿结三粒,推之可移动而无痛感。后逐渐肿大,伴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用验方外敷,内服抗结核药物奏效甚微。1998年6月10日就诊时感寒热不适,四肢无力,食少纳呆,午后潮热,夜间盗汗。脉象细数,舌质淡,苔薄白。患处隐痛,体温38.7℃,体检:淋巴结相互粘连,融合成团,局部触之较硬,按之则痛,颈部活动受限。血沉82mm/h,经活体组织检查诊断为淋巴结结核。经用消瘰丸治疗,每6h服1丸,日服4次。月余后,潮热退,盗汗止,体温恢复正常,精神转佳,饮食增加,原肿大的淋巴结明显缩小,自觉症状明显好转,继服消瘰丸3个半月诸症消失,淋巴结基本消散,无疼痛,颈部活动自如,食欲增进,体重增加,精神良好。

  3 体会
   
  3.1 消瘰丸治疗淋巴结核临床实践证明 从整体观念出发,扶正固本,调理人体阴阳气血及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本正、源清、疾病自愈的目的。
   
  3.2 采用中药内服疗法 解决了病人受开刀之苦,疮口不易愈合的问题,经临床应用,既经济又方便,无副作用,服用本丸药治愈后,一般不易复发,深受群众欢迎。
   
  3.3 消瘰丸的组成重用党参、当归、丹参、山楂、木香健脾益血,扶助人体正气,元参、牡蛎、炮甲珠、鳖甲、浙贝、海藻、昆布、夏枯草、柴胡、白芥子滋阴降火,消痰软坚,舒肝解郁,百部、白及、连翘、全虫、守宫等杀虫解毒,诸药合用,融健脾养血,滋阴降火,消痰软坚,舒肝解郁,杀虫解毒于一炉,共奏消核之未溃、愈瘰疬之已破之效,所以无论淋巴结核何期,均可治疗,能取得理想疗效。

  作者单位:033000山西省吕梁地区药品检验所 

作者: 张改英 2005-6-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