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20期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的疗效。CPR组21例,平均年龄(47。两组均给予r-tPA10mg静脉注射,然后50mg和40mg各分别静脉滴注1h,链激酶或尿激酶150万U和200万U分别于30min和60min内输入。结果普通溶栓组与CPR组相比,溶栓后再通成功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普通溶栓组160例,平均年龄(54.8±17.2)岁,发病到溶栓时间:152例为6h,8例为9h;CPR组21例,平均年龄(47.9±14.3)岁,发病到溶栓时间均在3h内。两组均给予r-tPA 10mg静脉注射,然后50mg和40mg各分别静脉滴注1h,链激酶或尿激酶150万U和200万U分别于30min和60min内输入。结果  普通溶栓组与CPR组相比,溶栓后再通成功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对进行CPR,但无其他溶栓禁忌证的AMI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溶栓治疗。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挽救濒死的心肌,使坏死范围缩小,改善预后。对AMI的患者来说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措施。但对于心肺复苏(CPR)的患者来说,溶栓是否会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是临床医生一直关心的问题。笔者对21例CPR者(CPR组)与普通组溶栓治疗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普通溶栓组:AMI患者160例,男99例,女61例,平均年龄(54.8±17.2)岁。发病到溶栓的时间:≤6h 152例;>6h ,但胸痛持续,且ST段仍抬高的放宽到9h 8例。

  CPR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47.9±14.3)岁。复苏前均已确诊为AMI。临床上有阿-斯综合征,心电监护示心室颤动或缓慢性心律失常,根据需要,在给予电除颤及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胸外按压,多数在2~5min心律失常纠正,停止按压,其中1例反复复苏达20min。发病到溶栓均在3h以内。

  1.2  方法  CPR成功,且无CPR所致的损伤与普通溶栓组一样,分别给予r-tPA 10mg静脉注射,然后50mg和40mg各分别静脉滴注1h,链激酶或尿激酶150万U和200万U分别于30min和60min输入。两组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根据2h内(1)胸痛基本消失;(2)出现心律失常;(3)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降>50%;(4)心肌酶学高峰前移,CPK≤16h;CK-MB≤14h指标间接判定溶栓再通,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再通率、死亡率及并发症比较(略)

  注:与普通溶栓组比较:P<0.01;ΔP>0.05

  3  讨论
   
  CPR组溶栓再通率高:原因之一可能是CPR组发病到溶栓的时间短。AMI多数在发病4h内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其中主要是心室颤动。故入院即进行CPR的多数是在发病4h内,给药前心肌缺血时间短,故溶栓成功率高。原因之二可能是CPR组相对年轻,青年患者动脉硬化程度轻,且以单支病变为主,因此患者被认为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出现了血管痉挛,并由此触发了血栓形成。此时溶栓,血栓被溶解,血管痉挛被解除,故血管容易再通。

  CPR前血液循环短时间中断,易激发凝血因子活跃,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此时溶栓治疗,不仅可改善心肌的血氧供应,而且可改善整个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所以对进行过CPR,但无其他溶栓禁忌证的AMI患者应积极地进行溶栓治疗。
 
  (编辑:悦  铭)

  作者单位:300162 天津,天津市东丽区程林医院 

 

作者: 陈德茹 2006-7-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