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8卷第2期

半夏泻心汤治疗顽固性呕吐体会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一首治疗寒热错杂痞证的名方。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此方治疗顽固性呕吐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特介绍如下,以与同道共飨。1临床资料患者,女,68岁,主因呕吐,不能进食3天于2006年12月15日住院。常因饮食不慎出现胃脘不适、恶心、呕吐等症。...

点击显示 收起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一首治疗寒热错杂痞证的名方。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此方治疗顽固性呕吐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特介绍如下,以与同道共飨。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68岁,主因呕吐,不能进食3天于2006年12月15日住院。患者素有慢性胃炎病史5年,体质较弱。常因饮食不慎出现胃脘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经对症用药可缓解。本次发病为3天前先患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经服感冒药及肌注退热针(具体用药不详),诸症消失,但随后出现呕吐,不能进食、水,吐出物多黏液,胃脘胀闷不适,四肢乏力,口干,大便数日未行,经在私人门诊输液治疗无效(具体用药不详),呕吐频频,食水入口即吐,遂住院要求中医治疗。查:精神不振,面色萎黄,胃脘部按之柔软,无疼痛,舌质淡稍胖,苔薄黄腻,脉弦细无力。四诊合参,辨证为寒热错杂,脾胃失和之呕吐。治以清热散寒,和中降逆之法,处方予半夏泻心汤加减:制半夏10g,干姜6g,黄芩6g,黄连6g,党参15g,竹茹6g,陈皮10g,芦根15g,炙甘草6g,大枣4枚。2剂,水煎服,少量分次温服。服完2剂后,病人呕吐次数明显减少,可进少量流食,乏力、口干减轻。但仍觉胃脘胀闷,大便未行,遂上方去陈皮、芦根,加厚朴6g,炒谷芽10g。经服3剂,呕吐止,纳食增加,胃脘胀闷基本消失,精神明显好转,大便已行。观察2日未发,遂痊愈出院。嘱其避风寒,节饮食,忌过劳。

    2 体会

    呕吐为中医临床常见之症,病因较多,有虚有实。实证可见外邪犯胃,饮食停滞,痰饮内停,肝气犯胃等;虚证则多脾胃虚弱,胃阴不足。本例患者,素体脾胃虚弱,脾阳不振,运化失健,正气内亏。偶感外邪,邪热入里犯胃,致使寒热之邪错杂,中焦升降失职。胃气上逆则呕吐,因脾虚痰湿内蕴,则呕吐多痰涎黏液。中焦气机痞塞不通则胃脘胀闷。脾主四肢,脾虚失运且水谷不纳,气血乏源,则四肢乏力,面黄神萎。呕吐伤津则口干。舌脉为脾虚、寒热痰湿内蕴之象。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原方为: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本方以呕吐、心下痞为主症,或伴肠鸣,下利。病机为寒热错杂,气机痞塞,升降失职。方中以半夏为主药以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以泄热,半夏、干姜辛温以散寒,佐人参、甘草、大枣甘温以补脾胃之虚,而复其升降之职。诸药配合,辛开苦降甘调,乃寒温并用,虚实兼顾之法。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慢性脾胃病中,单纯寒证及单纯热证者较少,往往是脾寒胃热夹杂,且久病虚实并见。故治疗用药单用温热之品则助胃热,单用苦寒之品则更伤脾阳,单纯泻邪则伤脾胃之气,单纯补正则又壅邪,故治疗非常棘手。而半夏泻心汤药味虽少,但配伍严谨,寒温并用,虚实兼顾,可谓周到之方,调和之剂,正切合了此型呕吐之病机。故而用之临床稳妥切当,效如桴鼓。

    作者单位:054001 河北邢台,邢台市中医院

  (编辑:海 涛)

作者: 王志栋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