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8卷第3期

蚕豆病2例报告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在我国南方为高发区,尤以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多见,本地少见报道。我院儿科于2005年5月~2006年7月收治2例蚕豆病患儿,均为农村患儿,现报告如下。于2005年6月14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曾进食油炸蚕豆,不久即发热,体温38℃~39℃。...

点击显示 收起

  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在我国南方为高发区,尤以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多见,本地少见报道。我院儿科于2005年5月~2006年7月收治2例蚕豆病患儿,均为农村患儿,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男,2岁4个月。主因“发热2天,皮肤黄染1天”。于2005年6月14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曾进食油炸蚕豆,不久即发热,体温38℃~39℃;次日下午开始出现皮肤黄染。来我院门诊检查血常规:红细胞(RBC)1.7×1012/L,血红蛋白(Hb)50g/L,白细胞(WBC)10.5×109/L,中性粒细胞(N)0.55,淋巴细胞(L)0.45,血小板计数(PLT)310×109/L,腹部B超未见异常。以“蚕豆病”收入院。入院查体:贫血貌,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未见出血点、瘀斑,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2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肋下1cm,脾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浮肿。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20.5U/L,总胆红素(T-BIL)158.6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7.5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141.1μmol/L,乙肝6项阴性。尿常规:蛋白(2+),尿胆原(3+),酮体(3+),尿胆素(4+)。追问家族史,患儿母亲为广西人,其家族有蚕豆病史。立即给予输血、保护肝肾功能、补液等治疗,次日复查血常规:红细胞(RBC)2.35×1012/L,血红蛋白(Hb)74g/L,白细胞(WBC)10.0×109/L,血小板计数(PLT)332×109/L,尿常规:蛋白(+),尿胆原(+)酮体(-),尿胆素(+)。4天后好转出院,10天后门诊复查痊愈。
   
  例2,男,2岁。主因“发热3天,皮肤黄染2天”。于2006年7月30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曾进食蚕豆,1天后发热,体温38.5℃;次日下午开始出现皮肤黄染。给予退热治疗不见好转而来我院以“上呼吸道感染,黄疸待查”收入院。入院查体:精神弱,贫血貌,皮肤中重度黄染,未见出血点、瘀斑,咽充血,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27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肋下1cm,脾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浮肿。入院检查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15U/L,总胆红素(T-BIL)130.1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9.69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120.41μmol/L。红细胞(RBC)1.38×1012/L,血红蛋白(Hb)43g/L,白细胞(WBC)16.0×109/L,中性粒细胞(N)0.65,淋巴细胞(L)0.35,血小板计数(PLT)516×109/L,尿常规:蛋白(+),尿胆原(3+)酮体(3+),尿胆素(2+)。追问家族史,患儿父母为本地人,但患儿外祖母为广西人。入院诊断:上呼吸道感染,蚕豆病。立即给予输血200ml、抗炎、补液等治疗,4天后复查血、尿常规正常,痊愈出院。

  2  讨论
   
  蚕豆病是一种先天性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的疾病,常因进食蚕豆及蚕豆制品,或吸入蚕豆花粉,服用含有类似氧化剂的药物而引起的急性血管内溶血,它是一种伴不完全显性遗传疾病,以男性发病居多,部分女性杂合子亦可表现症状,我国长江流域以南为高发区,北方各省较为少见。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北方地区也发现了此病。这2例病人病前均进食蚕豆,第2、3天出现黄疸、溶血性贫血,所以临床上对以黄疸、贫血就诊的患者,一定要详细询问籍贯及家族史、有无进食蚕豆、药物史,以避免误诊,贻误病情。

  作者单位:301800 天津,天津市宝坻区中医院儿科
 
  (编辑:李  木)

作者: 张利民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