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8年第9卷第8期

胃舒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起源于胃·。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目前,西医药治疗FD没有公认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主要是对症处理,包括促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抑酸,抗幽门螺杆菌,抗抑郁和焦虑等,疗效往往不够满意,且长期使用副作用多。本研究采用课......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但缺乏能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证据的消化不良症状表现。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目前,西医药治疗FD没有公认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主要是对症处理,包括促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抑酸,抗幽门螺杆菌,抗抑郁和焦虑等,疗效往往不够满意,且长期使用副作用多。本研究采用课题组自制中医药胃舒胶囊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诊治的FD患者175 例,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3诊断标准》,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1)餐后饱胀不适;(2)早饱;(3)上腹痛;(4)上腹烧灼感。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尚符合以下条件:(1)胃镜检查未发现糜烂、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2)B超、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排除肝、胆、胰腺及肠道器质性病变。纳入年龄18~60岁。排除标准:(1)在试验前4周内服用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2)进行过腹部手术者;(3)年龄<18岁或>60岁;(4)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5)精神病患者;(6)妊娠或哺乳期妇女;(7)有其他并发症可影响疗效观察者;(8)未按规定用药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2  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学没有与FD完全等同的病名,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将FD的中医病名诊断分为2种:以上腹部痞满不适,餐后早饱为主症者命名为“痞满型”;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者命名为“胃脘痛型”[1]。

    1.3  分组情况  完全随机分组,采用单盲观察方案,其中试验组130例,男70例,女60例,年龄18~59岁,中医辨证分型:痞满型55例,胃脘痛型75例。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18~56岁,中医辨证分型:痞满型22例,胃脘痛型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胃镜下表现和中医辨证分型间具有均衡性。

    1.4  治疗方法  试验组胃舒胶囊由课题组提供,成分为蒲公英、黄芪、白芍、甘草、紫苏、黄连、元胡、人参,以上药物粉碎装入胶囊,3次/d,6粒/次,口服,疗程为6周;对照组口服吗丁啉,3次/d,10mg/次。合并有胃黏膜炎性改变者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总疗程6周。用药期间停用其他任何药物。

    1.5  观察指标  每2周随访1次,记录治疗反应及消化道症状变化。观察治疗前后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检查血、尿、粪常规和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等。由消化内科和胃镜室同一医师进行指标观察,严格记录检查及观察项目。

    1.6  疗效判定标准  按临床3级标准评定总体疗效。治愈:治疗期间,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完全消失。显效:上述症状全部明显减轻或好转;有效:上述部分症状减轻或好转;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疗效判定显示,试验组患者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117/130),对照组为73.3%(33/45),差异有显著性(χ2=6.28,P<0.05)。 表1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疗效判定 

    2.2  试验组中医辨证疗效情况  治疗后,试验组痞满型和胃脘痛型患者疗效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试验组中医辨证疗效情况 注:R痞满型=0.3697,R胃脘痛型=0.3855,U=0.2174,P>0.05

    2.3  安全性分析  试验组胃舒胶囊和对照组在试验观察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80%患者均做了血、尿、粪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以及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均无异常,表明使用胃舒胶囊安全,且无毒副作用。

  3  讨论

    FD发病率高,约占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患者的1/3,其病机尚未明确。目前西医治疗应用较多的是抗抑郁和焦虑及对症处理,用药副作用大,且疗效欠佳。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镜检查几乎都发现胃黏膜炎症改变,尤其是Hp阳性的患者几乎都存在活动性炎症。FD与慢性胃炎间的鉴别较为困难,其症状特异性不强,两病间有重叠,仅根据症状及胃镜检查难以区别。临床医师对两病的理解亦较为混乱。单纯应用西药治疗很难做到标本兼治。以往研究表明胃舒胶囊故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胃溃疡疗效肯定[2]。且有实验研究表明,该药体外对幽门螺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在该实验中本课题组应用自制的中药胃舒胶囊治疗FD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胃舒胶囊是采用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的思路创立而成,有学者认为FD属于“郁证”范畴[4],病机多为起居失常,饮食不洁,恣食生冷,损伤脾胃或忧思过度,七情失调,肝胃不和所致。该药由蒲公英、黄芪、白芍、甘草、紫苏、黄连、元胡、人参等组成[5]。蒲公英、黄连具有健胃,清血凉血,抗菌消炎的功效。白芍养血而柔肝,缓急而止痛,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胸胁疼痛、腹痛。甘草温胃健脾益气,调和诸药。元胡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因此可推断,胃舒胶囊具有益气健脾,舒肝和胃,理气消滞之功。以往的研究证明,胃舒胶囊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的疗效肯定,复发率低,且副作用少,长期应用不会产生耐药性。本课题组应用自制的中药胃舒胶囊治疗FD疗效较好,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新的治疗办法,值得推广。发挥祖国中医药学的优势,寻找一种能标本兼治的中成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谭万初,向未,邓晓红,等.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1):92.

2 马志红, 牛丽颖, 崔利剑,等.胃舒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实验研究.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5,21(3):41-43.

3 牛丽颖,马志红,王永红.胃舒胶囊在体外和体内对幽门螺旋杆菌作用的研究.河北中医药学报,2006,21:6-8.

4 李鸿昌.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3例.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5):76.

5 高秀强,张子杰,李国明.胃舒胶囊的药理学研究.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16(3):34-35.


作者单位:056001 河北邯郸,邯郸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作者: 朱春艳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