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8年第9卷第8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人工晶体前膜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白内障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引起人工晶体前膜的形成,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熟练程度提高,并发症也逐渐减少,但人工晶体前膜形成仍有发生,我科自2004年5月~2007年5月对85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47例形成人工晶体前膜,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一......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白内障

  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引起人工晶体前膜的形成,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熟练程度提高,并发症也逐渐减少,但人工晶体前膜形成仍有发生,我科自2004年5月~2007年5月对85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47例形成人工晶体前膜,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4年5月~2007年5月在我院进行的85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形成人工晶体前膜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本组47例47眼,其中男20例,女27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8岁,平均62岁,老年性白内障16例,并发性白内障30例,先天性白内障1例,本手术均由有经验的医师主刀顺利完成,均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本组47例47眼,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西药治疗对照组17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西药治疗组  口服中药,自拟软坚利湿散结汤。中药组成:苍术、白术、昆布、海藻、车前子、薏苡仁、公英、黄芩等,水煎二汁,分早、中、晚3次口服,每次200ml,眼局部用药,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针2万u,地塞米松针2mg,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不超过7次,眼局部点扩瞳剂及双氯芬酸钠眼水,治疗时间最短1周,最长1个月。

    1.2.2  西药治疗对照组  口服消炎痛片25mg,1日3次,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针2万U,地塞米松针2mg,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不超过7次,眼局部点扩瞳剂、氯芬酸钠眼水,治疗时间全身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后均进行视力、裂隙灯、血常规、血糖检查。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人工晶体前膜全部消失,视力明显提高,房水闪辉全部消失。有效:视力提高不明显,纤维渗出膜部分吸收。无效:渗出膜存在。

    2.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1  两组疗效统计 注: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U=15.35( P<0.05 )

    3  讨论

    本组病例经中西药分组治疗观察,中西药联合治疗症状消失快,纤维渗出膜消散吸收快,不影响术后视力,人工晶体前膜的形成,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重要,首先应扩瞳,扩瞳后利于渗出膜吸收。

    中药软坚利湿散结汤,昆布、海藻软坚散结,昆布、海藻含有碘及甘露醇等微量元素成分,利于人工晶体前膜吸收,苍术、白术、车前子、薏苡仁利湿渗水,利于前房渗出物排出前房,贝母散结增加吞噬细胞活力,利于人工晶体前膜吸收,公英、黄芩抗菌抗炎减少眼内炎症反应,本组病例以并发性白内障后发生晶体前膜多见,其发生与白内障性质、手术创伤、既往眼病情况密切相关[1],在对顽固性人工晶体前膜形成药物治疗长期不吸收并影响视力者,应行手术清除吸出的方法。术中精细操作,彻底清除皮质,控制糖尿病性白内障血糖,减少手术器械刺激,术后患者点抗炎及非甾体眼水,活动眼孔,可减少人工晶体前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顾文斌.中药对人工晶体膜形成的作用.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4,14(2):104.


作者单位:463000 河南驻马店,驻马店市第二中医院眼科

作者: 党运明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