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9年第10卷第7期

半夏泻心汤释义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半夏泻心汤释义半夏泻心汤方出张仲景之《伤寒论》。其药物组成:半夏、干姜、大枣、炙甘草、黄芩、黄连、人参。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五泻心汤之一,《伤寒论》以之治心下满不痛之痞证。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释义

半夏泻心汤方出张仲景之《伤寒论》。其药物组成:半夏、干姜、大枣、炙甘草、黄芩、黄连、人参。功能和胃降逆消痞。主治:寒热互结,心下痞痛,呕逆肠鸣腹痛。

  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五泻心汤之一,《伤寒论》以之治心下满不痛之痞证。

  《伤寒论》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有如下临证特点。

  《金匮要略·呕吐病门》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本方主之。”此方主治脾胃不和,升降失司之痞证。缘因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脾湿则清阳不升,胃热则浊阴不降,湿热交阻清浊混淆,则痞满胀逆诸症生矣!方中黄连、黄芩苦寒以清胃热,干姜温脾以除湿,半夏燥湿降逆而和胃,人参、甘草、大枣补中健脾。诸药合用则清热、除湿、降逆,故脾气得以健运,胃气得以和谐,清升浊降,痞满自祛。

  《伤寒论》中五泻心汤可分为两组。一组是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基础的,主治热邪雍遏于胃,故以大黄、黄连苦寒清热为主。兼表阳虚者则加附子名为附子泻心汤;另一组即是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的,主治中虚寒热错杂、湿热、清浊混淆,为痞为逆之证。减干姜之用量加生姜宣散水气,以治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名为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第157条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加重甘草主治由于反复攻下,气虚痞利具甚,名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意在和胃补脾、消痞止痢。《伤寒论》158条云:“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徐灵胎云:“以上三泻心汤之药大半皆本于柴胡汤,其所治之症多与柴胡证相同,而加治虚治痞之药耳。”故现代多认为半夏泻心汤乃小柴胡汤之复方也。王孟英有“昌阳泻心汤”,乃是将本方去参草姜枣,只取芩连半夏三昧,而加菖蒲、苏叶、枇杷叶、竹茹、芦根,以治暑湿秽浊之邪为痞者。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认为,诸泻心汤皆治心胃之间、寒热不调、属里证者。若黄芩易桂枝,去泻心之名,而为黄连汤,乃治表邪尚有一分未尽也。喻氏用此法治关格,权衡进退或用桂,或不用桂,或改肉桂,名为进退黄连汤。

  《伤寒直指》对半夏泻心汤的解释笔者认为很中肯,不妨录之:辛入肺而散气,半夏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泻结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之。气结而不散,壅而不通,为结胸,陷胸汤为直达之剂。塞而不通,否而不分为痞,泻心汤为分解之剂。痞与结胸,有高下焉。结胸者,邪结胸中,故曰陷胸汤。痞者邪留心下,故曰泻心汤。泻心者以苦为主,苦先入心,以苦泄之,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降阳而升阴也。散痞者必以辛为助,是以半夏之辛温,干姜之辛热为佐。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通曰满。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和其中,中者脾胃也。脾不足者,甘以补之,故人参、大枣、甘草为使,中气得和,上下通,阴阳分,水升火降,则痞消热已,而大汗解矣。崔皋:……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否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半夏之辛,以散痞气,芩、连之苦,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以补脾气之虚。“保命”篇曰:治痞用泻心汤主之,各有冷热之不同,要在辨而治之。如热入而为痞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之类是也。或寒多而热少者,半夏泻心汤之类是也。要之非泻心火之热,乃泻心下之痞满也。

  半夏泻心汤乃一方两途,具有双向调节之作用。半夏泻心汤是以寒热并用之法立方,治寒热错杂痞,以黄芩、黄连苦寒泄热,以干姜、半夏辛热散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清热不伤正,散寒不助热。

  痞证临床见之最多,不仅由伤寒误下所致,气郁、气虚、食积、痰阻、湿热、燥火等均可致痞满。然病者自述其症状而不言之“痞”,而述之说:“心满”、“妨闷不舒”、“胸中气塞”、“中脘郁滞”等。内科杂病中虚实错杂,升降乖戾者,常有痞证出现。尤常见于消化道疾患,凡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肠炎、食管炎、胆囊炎、非特异性结肠炎、胰腺炎、肝炎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病症,凡属湿与热交阻,脾胃不和,所见胃脘胀痛,痞满胀,吞酸,反胃呕吐等加减应用皆具卓效。如大便秘结或大便粘滞不爽可加少量大黄以通腑泻浊,则湿热除而愈,尤其对吞酸、灼热、呕恶、嘈杂,其效甚佳。在临床中要注意舌象的辨证,多见舌质红,苔白腻或苔黄,口中多有粘滞感,此即属湿热,结合症状自然无误。

  


作者单位:1 134100 吉林通化,通化市人民医院电诊科  2 134100 吉林通化,通化市中医院   3 134101 吉林通化,通化县团结社区医疗站(通化县疾控中心,通讯作者)

作者: 王兆利,李振禹,王洪军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