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10年第11卷第3期

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30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患者,应用美托洛尔(β-受体阻滞剂)治疗1年,控制目标血压和维持窦性心率的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伴阵发性AF患者30例,年龄40~69岁,平均(50±17)岁。患者分别在3、6、12个月随访,用动态心电图(Holter)观察AF发作次数,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左房内径(LAD)......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患者,应用美托洛尔(β-受体阻滞剂)治疗1年,控制目标血压和维持窦性心率的疗效。 方法 选择高血压伴阵发性AF患者30例,年龄40~69岁,平均(50±17)岁。其中男19例,女11例。美托洛尔口服,剂量50~100mg/d,疗程12个月。患者分别在3、6、12个月随访,用动态心电图(Holter)观察AF发作次数,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左房内径(LAD),用汞柱式标准袖带血压计观察血压,以自身治疗前后做对照。 结果 LAD明显小于治疗前,阵发性AF发作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 美托洛尔用于高血压伴AF能在控制目标血压的同时,有效地减少阵发性AF发作,维持窦性心律。

【关键词】  美托洛尔;高血压;心房颤动(AF)

【中图分类号】  R544.1;R541.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10)03-0145-03

  

  阵发性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缺血性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近年来,瓣膜疾病导致的AF明显减少,高血压引发AF占非瓣膜病AF患者的半数[1],2006年国际AF治疗指南中提出引发AF的五种临床常见疾病[2]中,高血压占首位,其次是冠心病、心力衰竭、瓣膜病、糖尿病。Holter是检出阵发性AF的有效手段,美托洛尔是临床疗效肯定的一种降压药和控制心室率药物[3]。现对用美托洛尔治疗30例高血压伴阵发性AF患者12个月的治疗随访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选择  所有资料均来自临汾新立医院2008年3月-2009年5月对临汾经济开发区10个自然村常住居民体检档案。共体检3019人,其中高血压患者596例。对596例患者统一填表、体检(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身高、体重、心电图、血糖、血脂、肝功、肾功、胸部X线、腹部B超)。对有心悸症状的心动过速患者,进行24h Holter检查。对检出有阵发性AF患者,同意配合治疗随访的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共有30例患者入选,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0~69岁,平均(50±17)岁。

  1.1.2  入选标准  (1)年龄<70岁;(2)单独用美托洛尔10~30天内血压控制理想,即收缩压(SBP)<14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DBP)<90mmHg,且未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3)普通静息心电图和(或)Holter记录有阵发性AF发作,持续时间<7天,且已经自行转复或经药物转为窦性心律;(4)心功能Ⅰ~Ⅱ级(NYHA);(5)左房内径(LAD)<55mm。

  1.1.3  排除标准  (1)持续性AF和永久性AF;(2)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3)严重肺、肝、肾功能障碍或有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者;(4)不能遵从治疗方案或按规定随访。

  1.2  方法

  1.2.1  血压测量  采用汞柱式标准袖带血压计安静坐位休息至少10min,测右上臂肱动脉血压,以korotkoff第Ⅰ音和第Ⅴ音作为SBP和DBP,每次间隔2min,测量3次取平均值。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指定的诊断标准,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为高血压。

  1.2.2   Holter  采用HOLTER  RECORDER  MODEL MGY-H12动态心电图分析仪,MGRP7336磁带式10通导模拟12导联记录仪。监测时间不少于24h,磁带记录信号经主机回放,采样及模拟数据转换后,以人机对话方式编辑P-QRS-T模板,人工逐一识别阵发性AF并剔除伪差。

  1.2.3  彩色超声心电图  采用LOGIQ3EQPert仪,由专人操作,取左室长轴位测量LAD。

  1.2.4  美托洛尔  采用口服用药,剂量50~100mg/d,1~2次/d,根据目标血压和耐受心率调整个体初始剂量和长期维持剂量。

  1.2.5  随访方法  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个月随访血压、心率并进行静息心电图和Holter、心脏彩超、胸部X线、肝、肾、肺、甲状腺功能和电解质检查。治疗10天和1个月时只随访血压和心率。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例入选患者均顺利完成随访,无一例因严重不良反应或不能耐受而中途退出者。初始治疗10天时随访,30例患者均达到目标血压(SBP<140mmHg和DBP<90mmHg),所有患者在静息时心率不低于60次/min。1个月内根据血压、心率调整个体长期维持量。治疗12个月时LAD比较:治疗前LAD为(39.11±1.68)mm,治疗12个月后为(37.15±1.55)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12个月时阵发性AF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每人Holter记录阵发性AF次数为0~6次)。窦律维持率分别为76.77%(23/30)、63.3%(19/30)、56.67%(17/30),三组数据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基线时每人Holter记录阵发性AF次数为1~9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脏是高血压受累的主要靶器官,表现为心肌重构,心肌重构表现为心肌肥大,间质纤维化,心肌细胞过度凋亡等。心肌间质纤维化是指在心肌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纤维过度积聚,胶原含量显著升高或胶原成分发生改变。心房间质纤维化是AF发生、发展和维持的分子基础和重要过程。AF并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其存在多种重大危害,应当给予积极的治疗,尤其是阵发性AF更是这样[2]。

  β受体阻滞剂兼有抗高血压和抗心律失常的双重作用。我们用美托洛尔治疗30例患者疗效肯定,无明显副作用,12个月随访时LAD由(39.11±1.68)mm降至(37.15±1.5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逆转左房重构,有利于AF治疗和预防。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用于控制心室率的主要药物。2006年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推荐β1受体阻滞剂为持续或永久性AF控制心室率的Ⅰ类推荐治疗药物(B级证据水平)。

  对于阵发性AF,Holter的检出阳性率远高于普通静息心电图,对有心悸症状的高血压患者应常规进行Holter检查,以免漏诊。分析3、6、12个月的随访结果,阵发性AF发作次数虽然较治疗前减少,但窦性心律的维持状况并不尽如人意。随着LAD的好转和时间的推移,窦性心律的维持并未提高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低。复习有关资料:AF发病机制不仅仅是心房解剖学重构,还存在电学重构。心房电重构是指AF反复发作或连续电刺激所导致的心房肌有效期进行性缩短,离散度增加,频率适应性下降、消失或反向变化等[4],提示AF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明了。近几年人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循证医学证明ARB通过逆转心房重构预防AF和维持窦率较β1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都好。胺碘酮主要用于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和有症状AF患者的窦律维持。不用于AF的一级预防[5],房颤射频消融是非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

  关于AF的药物治疗,要依据基础疾病,AF类型和持续时间,症状严重程度,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效果等进行个体化选择[6]。总之遵循专家共识,β1受体阻滞剂是列为第一线的降压药物之一,是初始和长期应用的降压药物之一,可单用或与其他降压药合用。同时,β受体阻滞剂用于高血压心房颤动发作,控制发作时心室率,促使心房颤动转复窦律和维持窦性心律都可能有效(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6]。

  β受体阻滞剂虽不能转复AF,但对已转复者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由体力活动或情绪波动诱发的AF,对未转复者减慢心室率[7],故对阵发性AF防治远期效果好。

【参考文献】
   1 李铁军,孙英贤.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及再认识.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2008,26(6):419-422.

  2 郭继鸿.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10个临床问题.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6(6):422-424.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剪辑委员会β1-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3):195-209.

  4 wijffels MC,kirchhof CJ,Dorlang R,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begets atiral fibrillation :a study in awake chronically instrumented goats.Circulation,1995,92:1954-1968.

  5 杨延宗.胺碘酮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应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6):561-562.

  6 郭林妮,谭宁.2009全国心律失常研究进展高端论坛纪要.中华心血管杂志,2009,37(6):563-565.

  7 蒋文平.谨慎对待心率失常的药物治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2):97-98.

  (编辑:守 中)

作者: 宋晓丽1,杨 丽2,李秀敏3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