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10年第11卷第5期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补中益气汤出自金·。李东垣《脾胃论》一书,由黄芪、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炙甘草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效,是补中气的代表方。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补中益气汤具有调节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泌尿系统作用。笔者以此方加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收到良好......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临床新用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李东垣《脾胃论》一书,由黄芪、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炙甘草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效,是补中气的代表方。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补中益气汤具有调节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泌尿系统作用。增强身体抵抗力,能够抗菌、抗病毒等。笔者以此方加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收到良好的效果。兹就临床应用及肤浅体会以飨同仁。

  1 沉寒痼冷案

  患者,女,年50岁余。盐池县制药厂工人,患周身发冷多年,经多方医治不效,现病势愈来愈甚。见状:时值盛夏,天气炎热,却头裹围巾,身穿棉衣,脚着暖鞋,胸腹及背部又衬托于皮毛类。如此患者仍感不热,伴有腰酸腿困,手足麻木,夜间时发痉挛症。稍有着“凉”,其症更剧,苦不堪言。此外左右膝关节有豆大坚硬结节数枚,当地医者疑为“骨增生”。曾间断服用附子理中丸等药物嘱咐其间断服用以期治疗,症状虽稍减,但身冷症状未能除。近10余天,身冷症状明显加重,恶风恶寒,手足麻木甚,夜间频发痉挛症。伴有面色无华,头晕乏力,口淡食少,平素白带量多,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证属脾胃素虚,又因劳累、饮食失节,重伤脾胃,脾虚清阳不升,肌表失于温煦所致。停服附子理中丸,治拟补益脾胃,升发清阳。处方:黄芪30g,白术12g,党参15g,升麻9g,柴胡9g,砂仁6g,当归6g,防风9g,羌活12g,干姜9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服完12剂后,衣着如常人,不再畏寒;手足不再麻木痉挛;所谓“骨增生”已自行消失。身冷症状亦不复存在,加减调理月余,诸症消失。

  按:李东垣曰:“内伤饮食不节或后劳役所伤……脾胃不足,荣气下流而乘肝肾,次痿厥气逆之渐也……即下流,其心肺无所秉受,皮肤间无阳,失其营卫之外护,故阳分皮毛之间虚弱,但见风见寒或居阴寒处,无日阳处,便恶之也。”清阳本应发腠理,而反下流肝肾之分野,就会皮肤无阳,因而恶风恶寒。用附子理中丸治疗虽能温补脾肾,但是不能使下陷之阳上升以达肤表,故身冷不除。本案用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化湿止带;升麻、柴胡升阳举陷;羌活、防风取其风药升阳之用。以上配伍气足阳升,肤表得以温煦,身冷自除。

  2 便秘案

  患者,女,67岁。大便经常秘结10余年,时轻时重,重时自行口服通便灵、三黄片等通便泻下药及中药番泻叶代茶饮治疗,症状暂缓。近1年来便秘症状加重,服上药效果亦不显,遂要求服中药调理。患者大便秘结,五六日一行,但便并不干硬,肛门内有物坠感,数至厕而不得便或大便量极少,伴有胸脘满闷,身疲乏力,声低懒言,纳食乏味,舌质淡暗,少苔,脉细软。辨证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气虚无以推动。治拟健脾益气,补中升阳,助其腑运。处方:黄芪30g,白术50g,党参15g,当归12g,陈皮9g,升麻12g,柴胡9g,山药15g,薏苡仁3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服6剂后,大便调畅,2天1次,迭进12剂,便秘告愈。

  按:便秘患者初期表现为实证者居多,临床上大多采用泻下、润燥、行气导滞法治疗。然而随着其病理变化及泻下苦寒药的应用,中气渐耗;况医者多畏甘温药,恐助其生热化燥之势,儿迭进寒凉药,愈加耗伤脾胃中气。然便虽出于魄门,需气以斡之,方能传导下行。脾胃气虚大肠传导无力,肠道处于呆滞状态,便秘久而不愈。根据辨证,本例采用健脾补中,益气升阳助运法正是为病机而立,最终达腑气运,肠道动,便秘之证除。

  3 顽固口干案

  患者,女,63岁。3年来自觉口干、咽干,且口干不欲饮。经某医院血生化及各种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老年性口干症”。服滋阴润燥药多剂,改善不明显,即自行停药。近1个月来口干症状加重,外出即带水需常润口,不多言,言多则口干舌动不灵,伴有头晕乏力,全身燥热,近寒凉则舒,倦怠懒言,心烦郁闷,动则出汗,夜寐多梦,舌质淡,苔薄黄少津,脉沉滑。根据辨证属脾胃虚弱,阳气下陷,阴火上冲,灼伤津液。治拟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处方:炙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党参、麦冬、沙参、葛根、炙甘草、泽泻、云苓、生石膏、黄连。水煎服,日1剂。连服半月后,渐感口中略有津液。效不更方,加减服用5个月余,口干症状消失。后以补中益气丸调理1个月,未见复发。

  按:本案口干患者单纯用滋阴生津药治疗,效果不理想或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救起原因,实与东垣所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燥热也。”的病机吻合。阴火上冲,灼津耗液,而出现口干,全身燥热,热扰心神,偶见心烦郁闷,夜寐梦多,乏力,动则出汗,舌质淡,皆为气虚之象。方中用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党参、云苓、葛根补脾胃生津阳治其本,使脾湿不下流;麦冬、沙参滋阴;泽泻以利下窍;生石膏、黄连清热泻火治其标,标本兼治而重在治本,治疗半年而愈。临床观察,阴津恢复需要较长时间,正如明·赵献可所言:“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正是本例患者治疗时间较长的原因。

  4 乳腺增生

  患者,女,39岁。患者两侧乳腺增生3年,起初症状轻未在意,未进行系统治疗,近半年疼痛加重,经用疏肝行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药物治疗半年,仍感乳房疼痛,心烦,食欲不振,身疲乏力,舌质淡暗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玄。辨证为脾胃虚弱,气虚血瘀,络脉阻滞,治拟健脾益气,通阳活血散结。处方:炙黄芪18g,党参15g,白术12g,升麻9g,柴胡9g,当归12g,桃仁9g,丹参15g,郁金12g,海藻12g,昆布12g,炙甘草9g。水煎服,日1剂。服完6剂后,疼痛稍减,仍感乏力,不欲饮食,上方黄芪加至45g,继服6剂,疼痛大减,守法调治月余,诸症消失。

  按:本案患者在两乳有局部肿块、疼痛等症状的同时,伴有身疲乏力,口淡无味,舌淡脉沉弦等脾胃虚弱的表现,前医仅从气血瘀滞论治,未能全面顾及病机特点,一味用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法消散,重虚其虚,气陷于内,气虚血瘀,痰瘀阻络,故两乳疼痛不减。析症辨证,气虚是本,痰瘀是标。故方中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散结以治本,即“塞因塞用”之法,佐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以治标。上方配伍是气虚得充,阳气通达,气旺血行,血活瘀消痰散,肿块消失,其病乃愈。

  

作者: 沈一祥,田彩玲,高登学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