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9期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58例

来源:INTERNET
摘要: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发病急骤、病情凶险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我科自2002~2004年,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58例,现报告如下。4治疗方法(1)采取综合性治疗,注意调整机体的内环境稳态,预防可能发生的多脏器损害,把好三关,即低血压休克关、出血关和尿毒症关。(2)在病人高热期,主张早期较大剂量应......

点击显示 收起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发病急骤、病情凶险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近几年来发病趋势有所上升,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病率在2‰以上,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应予以高度重视。我科自2002~2004年,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5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流行病学资料 (1)传染源 在农村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2)传播途径:①主要传播途径是病鼠的排泄物污染易感人群破损的皮肤,病原体经皮肤创口侵入。②被污染的尘埃或食物经呼吸或消化道侵入。(3)流行特征:主要流行形式为散发,疫区可发生爆发流行,全年均可发病,但在北方以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4)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较持久免疫力。
   
  1.2 临床资料 58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男42例,女16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41.5岁。典型病例60%,40%的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无低血压休克期或少尿期)。
   
  1.3 诊断标准 [1,2]  (1)符合流行病学:在流行地区、季节与鼠类直接或间接接触史。(2)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均有发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红、颈红、胸部红),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粘膜出血点,季肋角叩击痛。(3)检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增高,血小板明显下降,出凝血时间延长,尿中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特异性诊断:血清学检查EHF-IgM(+)。(4)五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1.4 治疗方法 (1)采取综合性治疗,注意调整机体的内环境稳态,预防可能发生的多脏器损害,把好三关,即低血压休克关、出血关和尿毒症关。(2)在病人高热期,主张早期较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抑制过强的免疫反应,减轻中毒症状。用法:氢化强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10~20mg入液静滴,每日一次,连用3~5日。(3)抗病毒药物早期、足量、多环节应用,如:利巴韦林0.5g入液静滴,每日2次,聚肌胞2ml肌注,每日一次。在这一环节治疗中,我们应用了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针剂“清开灵”,收到了良好效果。用法:清开灵30~40ml入液静滴,每日一次,连用2周。(4)早期使用抗凝剂:在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同时,我们选用20世纪90年代新研制的纯中药单味制剂“灯盏花”注射液。用法:灯盏花注射液20ml入液静滴,每日一次,连用7~10天。(5)合理应用抗生素,选用广谱,吸收快、肾毒性小的半合成青霉素或头孢三代。(6)对典型病例的少尿期注意调整输液量,量出为入,并应用利尿合剂,防止肾衰,用法:5%GS25ml,多巴胺40mg,654-210mg,速尿80mg静滴,直至渡过少尿期。
   
  1.5 结果 58例患者经上述治疗,轻者于1周内痊愈,重者3周痊愈,无一例死亡。
    
  2 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的西医基本病变是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损害,表现为内皮细胞变性,重者血管壁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造成各组织和器官血液循环严重障碍。免疫学研究证实,本病是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血管损害与病毒侵入机体后出现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有关。因此,治疗中激素与抗凝剂、抗病毒药物应用是关键。
   
  此病在祖国医学属“血症”范畴,其病因病理为外感风热、燥邪、亦为温热疫毒之邪,热毒入血管,迫血妄行而出血。主要病理变化是火、虚和瘀。火热熏灼迫血妄行,虚是指气虚,阴虚以致阳虚,气虚则不摄血,阳虚则虚生内火,火热与气虚又可致瘀,瘀血阻络因瘀而出血。因此,治当消热解毒,凉血止血,化阏止血。“清开灵”制剂主要成份是板兰根、金银花、栀子、水牛角、珍珠母、黄芩苷、胆酸、猪去氧胆酸等。板兰根、金银花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消炎作用;栀子、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水牛角、珍珠母及胆酸平肝潜阳,清热解毒,凉血定惊,整个功效集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为一体,用于此病发热期具有独到之处。灯盏花为菊科短葶飞植物,其有效成份为黄酮,药理研究表明,该药能轻度强心、扩张微血管,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集聚,改善微循环,防栓溶栓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功效,用于低血压休克期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165.
   
  2 沙介荣.传染病学及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33. 

  作者单位:256300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中医医院

作者: 韩学努 于学新 李欣 2005-6-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