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年第3卷第5期病例报告

小儿流行性出血热2例报告

来源:INTERNET
摘要: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此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等。老人及小儿少见。我院自2002年10月~2003年12月收治2例流行性出血热患儿,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点击显示 收起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此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等。临床发病以青壮年多见。老人及小儿少见。我院自2002年10月~2003年12月收治2例流行性出血热患儿,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1 病历摘要

例1:男,9岁,因发热3天,急性尿潴留1天来我院就诊。轻微尿痛,无尿频及尿急症状,无寒颤及恶心、呕吐。查血常规:PC60×10 9 /L Hb125g/L,WBC10.8×10 9 /L。B超示右肾轻度积水。尿常规:蛋白(+++),RBC(++),BLD(+++)。查体:T38.5℃,BP100/60mmHg。双侧睑结膜轻度充血,球结膜水肿,右肾轻叩痛,尿道口较多包皮垢堵塞,初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尿潴留,肾积水。局部清洗,导尿后排尿正常。连续发热2天,静滴抗生素后体温降至正常。但尿蛋白(++~+++)连续3天。无水肿。且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考虑不能排除流行性出血热的可能。查出血热抗体阳性。根据发热、尿蛋白持续阳性及肾积水,球结膜水肿等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静滴白蛋白5g/次,每日1次,连用3天,减少血浆外渗。给病毒唑及清开灵静滴。入院第5天,突然出现多尿,每日尿量2500~5000ml。口服六味地黄丸15粒/次,每日2次,调整尿液中溶质浓度,缩短多尿期,同时减少输液量,鼓励口服补液,以易消化高蛋白饮食为主。多尿期出现8天,尿量减少至1500ml左右进入恢复期。治愈出院。

例2:女,11岁,因发热2天,腹痛,腹泻1天来院就诊。无不洁饮食史。查体:T38℃,双侧球结膜轻度水肿,咽部充血,咽后壁可见散在米粒大小出血点,腹软,剑突下及脐周压痛,无反跳痛。莫非氏征(-)。双肾轻叩痛。查血常规Hb100g/L,WBC4.0×10 9 /L,N70%,L30%,PC80×10 9 /L。尿常规:蛋白(+)。初诊为急性肠炎,流行性出血热待排。给补液及氨苄青霉素抗炎治疗。腹痛腹泻减轻,但仍发热,且达39℃,出现恶心呕吐,面色潮红。考虑流行性出血热可能性较大。查免疫荧光试验阳性。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排除急性肠炎诊断,静滴白蛋白,5g/d,连用3天。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氟美松10mg,连用3天。热退后减量,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并减轻局部免疫损伤。患儿于入 院第6天出现多尿,每日2500~4000ml,口渴重,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致尿量增多而血容量不足引起。限制输液量,以加盐蛋白蔬菜粥为主,补充机体所需蛋白、电解质及维生素,同时口服六味地黄丸及双氢克尿塞。多尿期持续7天,尿量恢复至1500ml左右,查电解质正常出院。

2 体会

上述2例流行性出血热发生于小儿属少见。因病程不是典型的五期经过,且症状、体征不典型,易造成漏诊、误诊。如上述2例病程中仅出现发热期,多尿期和恢复期,而以泌尿系或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现回顾分析如下:例1所出现的尿痛及尿潴留是因包皮垢刺激引起排尿不畅,与本病重合而造成某种假象。肾积水是病毒直接损伤肾实质细胞及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肾表面充血、水肿、渗出。病毒侵及肾小球内皮细胞,使肾小球充血肿胀,基底膜增厚,通透性增加出现蛋白尿及红细胞。例2出现腹痛、腹泻,是病毒侵及胃肠血管,使其变性坏死,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大量外渗,而致肠蠕动加快及胃肠痉挛。

总之,我们平时应注意知识的积累,广开思路,在抓住主要症状、体征的同时,不应忽视细节问题。遇到发热病人,以免加重肾损害。决不能主观臆断,以免漏诊、误诊,延误病情。同时,提高我们的诊断水平。

作者单位:250215山东省章丘市第五人民医院

作者: 韩立云 赵春美 2005-8-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