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9期

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附12例报告)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静脉送入短导丝,置入导管,行下腔静脉造影。结果本组经股静脉行IVC破膜球囊扩张或狭窄段球囊扩张10例,9例均获成功,1例失败。失败的原因为下腔静脉狭窄过长,下腔静脉侧支血管较多,无法打通下腔静脉,2例因血栓形成置入支......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静脉送入短导丝,置入导管,行下腔静脉造影。 结果  本组经股静脉行IVC破膜球囊扩张或狭窄段球囊扩张10例,9例均获成功,1例失败。失败的原因为下腔静脉狭窄过长,下腔静脉侧支血管较多,无法打通下腔静脉,2例因血栓形成置入支架,亦获成功。 结论  布-加综合征临床特点表现为肝后性门脉高压,或伴有下腔静脉高压,过去治疗均依靠复杂的手术,具有一定的死亡率。单纯介入治疗仅适用IVC和HV膜性阻塞、IVC狭窄或短段阻塞而又无下腔静脉新鲜血栓者,对于此类病例破膜和扩张因其创伤小、安全有效而首选。对于复发病例或在IVC扩张过程中发现存在残余狭窄、弹性回缩,为预防再狭窄,扩张后行支架置入术。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
             
  随着近年来对布-加综合征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布-加综合征患者得到有效治疗,而且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 [1,2] 。以往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难度大,风险也大,我院自1998年始开展BCS治疗共1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女各6例,年龄29~55(平均41.7)岁。病程1~2年不等,以腹胀、乏力、纳差、双下肢不同程度水肿来院就诊。主要体征包括双下肢不同程度水肿10例,不同程度食管静脉曲张11例,大部分误诊肝硬化,而后经B超发现。B超及下腔静脉造影结果:下腔静脉完全阻塞、IVC狭窄、IVC膜性阻塞伴小孔、肝静脉膜性阻塞、近期IVC血栓形成等。器械均为Codis、Cook公司生产的导管鞘、猪尾巴导管和支架输送系统;国产镍钛金属内支架。术前除一般护肝外,超声检查有血栓者给予尿激酶20万u加生理盐水500ml早晨用,肝素钠6250u加生理盐水250ml晚上用,5天1个疗程。如有必要3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

  1.2 操作方法 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静脉送入短导丝,置入导管鞘,进入猪尾巴导管至阻塞部位下方1个椎体水平,先测量下腔静脉压力,再行下腔静脉造影(碘海醇40ml,速率13~15ml/s),造影证实病变类型后,如为下腔静脉狭窄、完全膜性阻塞、膜性阻塞伴小孔或短段阻塞,又无下腔静脉新鲜血栓者可行IVC破膜球囊扩张或狭窄段球囊扩张。以交换导丝引入球囊扩张管,将球囊置入狭窄段,完全膜性阻塞、膜性阻塞伴小孔或短段阻塞者要先破膜后再将球囊置入狭窄部位行球囊扩张术。若破膜成功后,遇IVC弹性回缩,又无高凝等支架置入禁忌证者,均应考虑置入支架。若为完全阻塞,须行经颈内静脉上、下腔静脉对端造影。根据血栓的长度,拟定置入支架的长度及数量 [3,4] 。行IVC扩张同时在体表准确定位并做好标记,借助交换导丝,撤除球囊扩张管,交换支架导送系统,将支架导送系统送到病变部位后再次借助体表标记准确定位后,缓慢后撤推送系统外鞘,见支架缓慢撑开在病变部位,再交换猪尾导管行下腔静脉造影,若狭窄被完全撑开即可撤除导管。

  2 结果
    
  本组经股静脉行IVC破膜球囊扩张或狭窄段球囊扩张10例,9例均获成功,1例失败。失败的原因为下腔静脉狭窄过长,下腔静脉侧支血管较多无法打通下腔静脉,2例因血栓形成置入支架,亦获成功,术后当日给予肝素钠6250u加生理盐水500ml经下肢静脉点滴,术后1~3天常规使用抗生素,而后改用潘生丁50mg/d,或华法林口服。我们成功的关键是早期开展此技术,邀请外地著名专家现场指导,以后自己就能熟练开展起来,随访手术成功的患者至今均成活,无1例复发。
    
  3 讨论
    
  布-加综合征临床特点表现为肝后性门脉高压,或伴有下腔静脉高压,过去治疗均依靠复杂的手术,如腔房、肠房、肠颈人工血管转流术,或病变根治术等。有的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死亡率,介入治疗以其微创可再施行的特点,为患者所接受。

    单纯介入治疗仅适用IVC和HV膜性阻塞、IVC狭窄或短段阻塞而又无下腔静脉新鲜血栓者,对于此类病例破膜和扩张因其创伤小、安全有效而首选。如隔膜阻塞较厚,为提高破膜成功率可试用Brochenbrouch房间隔穿刺针 [5] ,但此法更易导致IVC穿破或心包填塞等并发症,我们解决的方法多为利用交换导丝的硬头,反复寻找IVC的薄弱处或小孔部位。借助交换导丝的硬头破膜,我们的体会是以上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另外,如阻塞段较长,为了确定破膜或穿透阻塞方向可同时穿刺右侧颈内静脉置入另一猪尾导管至阻塞段上方IVC内,行阻塞段上下同时造影,就可显示病变厚度,指导下方破膜导管的方向,提高破膜的成功率。对于复发病例或在IVC扩张过程中发现存在残余狭窄、弹性回缩,为预防再狭窄,扩张后行支架置入术。这样可大大减少复发。如怀疑IVC隔膜下有新鲜血栓,应该现进行溶栓治疗,以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徐中立,王颖勃,王修已,等.Budd-Chiari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分型和处理.肝胆外科杂志,1994,2(3):154-159.

     2 祖茂衡,徐浩,顾玉明,等.不同类型Bu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118-121.

     3 祖茂衡.进一步提高布-加综合征的介入诊治水平.介入放射学杂志,1997,6:1.

     4 徐克,赵仲春,韩铭均,等.肝静脉阻塞型Bu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469-473.

     5 Martin LG,Henderson JM,Millikan WJ,et al.Angioplasty for longterm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Budd-Chiari syndrome.AJR,1990,154:10007-10121.

  作者单位:213001江苏常州,常州市第三医院放射科

  (编辑:卉 梅)

作者: 吴金平陈正侃张璐西潘逸峰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