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4期

掌侧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型Bennett骨折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Bennett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其治疗难点是复位后保持正确的骨折对位。由于骨折远端起杠杆作用的力臂较长,骨折容易复位,但因骨折线多为斜行,拇腕掌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的力臂作用以及关节囊与周围韧带的损伤等,使复位后的骨折端稳定性很难维持,故现在治疗观点多主张切开复位内固定,且手术均采用桡背侧入路。笔者自1994......

点击显示 收起

  Bennett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其治疗难点是复位后保持正确的骨折对位。由于骨折远端起杠杆作用的力臂较长,骨折容易复位,但因骨折线多为斜行,拇腕掌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的力臂作用以及关节囊与周围韧带的损伤等,使复位后的骨折端稳定性很难维持,故现在治疗观点多主张切开复位内固定,且手术均采用桡背侧入路。笔者自1994年以来采用掌侧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型Bennett骨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对随访资料完整的5例患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41岁。右侧4例,左侧1例。致伤原因:跌伤3例,拳击伤1例,砸伤1例。伤后就诊时间3天~3周。5例中均为伤后行手法复位外固定不满意者。

  1.2  手术方法  在第1掌骨近端1/2沿大鱼际肌桡侧缘做纵形切口,在腕远侧横纹处弯向尺侧,从骨膜下显露第1掌骨基底掌侧面,切开深筋膜及关节囊,清除关节内积血,保留远端骨折块及附丽其上之掌侧韧带、第1掌骨间韧带的完整性,助手牵引拇指,术者用拇指向尺掌侧按压第1掌骨近端,以整复骨折并使关节复位。直视下选两枚直径1mm克氏针,行交叉内固定。如近端骨片较小,复位后克氏针不易贯穿固定,可先用克氏针斜向第1掌骨基底部与该骨片贯穿固定,然后再选一克氏针将掌腕关节贯穿固定。术后用掌侧石膏托使拇指固定于外展对掌位,时间4周。

  2  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2~14个月,平均6个月。根据拇腕掌关节的局部症状、体征,拇对掌、外展、内收等活动范围[1]和X线片表现,对拇指进行评价。5例患者中,4例无自觉疼痛及压痛,局部无隆起。与健侧对比,拇对掌功能平均恢复90%,内收85%,外展92%,掌指及指间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拇捍持有力;X线片显示拇腕掌关节完全复位,骨折对位良好。1例拇指用力时感腕掌关节区疼痛,压痛不明显,局部无隆起,拇对掌功能恢复82%,内收76%,外展84%,掌指及指间关节活动接近正常,持物有力;X线片关节复位良好,骨折愈合。

  3  讨论

  Bennett骨折又称Bennett骨折脱位,Bennett于1882年最先描述。当第一掌骨处于轻度屈曲位时,作用其上的纵向暴力可使基底向近、背侧移动并与大多角骨撞击,导致基底骨折。骨折线偏于掌侧,断面近乎与掌骨纵轴平行,并与关节腔相通,使基底关节面一分为二。掌侧骨折块因掌侧韧带及第一掌骨间韧带附着,留在原位不动或有轻微的旋转。而背侧骨折块,即第1掌骨,则在拇长展肌腱和拇收肌的协同作用下向桡背侧移位,即第1腕掌关节呈现背侧脱位[2]。由于骨折远端起框杆作用的力臂较长,骨折容易复位,但拇腕掌关节囊及背侧韧带的损伤,骨折复位的稳定性很难维持,且属关节内骨折,复位、愈合不良易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故以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为宜。
  
  以往常采用拇腕掌关节的桡背侧切口,于拇长伸肌腱及拇短伸肌腱之间切开深筋膜及关节囊,但只显露出第1掌骨基底的桡背侧,而近端骨折块恰在掌尺侧,故对此骨折块显露不清,给复位及交叉克氏针固定带来一定困难。笔者采用掌侧入路切口,正好克服了此缺点,且对已损伤的腕掌关节掌侧韧带能予以修复,且注意修复好桡掌侧关节囊及深筋膜,不会发生第一腕掌关节脱位。

  【参考文献】

  1  李贵存. 手功能评定标准专题讨论会纪要.手外科杂志,1990,6:57.

  2  王澍环.手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81-282.

  作者单位:274404 山东曹县,曹县庄寨中心医院

  (编辑:黄  杰)

作者: 高洪生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