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9年第8卷第1期

庄浪县2007年学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调查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我县学生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预防我县学生乙肝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测定(胶体金法)。结果全县共体检学生87767名,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4367人,阳性率为4。结论教育学生提高卫生知识平并加强对全县学生乙肝疫苗普及接种工作,以降低学生乙肝病毒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县学生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预防我县学生乙肝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测定(胶体金法)。 结果 全县共体检学生87767名,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4367人,阳性率为4.98%。 结论 教育学生提高卫生知识平并加强对全县学生乙肝疫苗普及接种工作,以降低学生乙肝病毒的携带率。

【关键词】  学生;体检;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为常见病、多发病、难治性疾病之一,给广大人民生命和经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乙肝病毒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所以,调查HBsAg携带率,对了解本地区学生乙型肝炎HBsAg携带现状,指导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  全县高中(职业高中)、初中、小学学生共95903人,体检87767人,体检率为91.51%。

    1.2  体检项目   身高(cm)、体重(kg)、视力、乙肝表面抗原等8个项目,本文只讨论HBsAg携带状况。

    1.3  方法   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采用艾康生物技术(杭州)有限公司生产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胶体金法诊断试剂,操作过程严格依照说明书。结果判定:15min内观测到质控区(C区)明显出现红色条带同时在测定区(T区)出现红色条带者为阳性;T区无红色条带为阴性;质控区(C区)无红色条带出现,视为无效。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比较   87767名学生,根据性别不同  统计见表1,男生49071人,女生38696人,男生表面抗原携带率为5.27%,女生携带率为4.61%,差异无显著性(χ2=20.09,P>0.05)。 表1  87767名 学生不同性别乙肝表面抗原结果 

    2.2  不同学习阶段比较  高中、初中、小学三个不同学习阶段HBsAg携带结果见表2,高中阳性人数  为539人,占6.10%,初中阳性人数为1440人,阳性率5.57%,小学阳性人数为2388人,阳性率4.50%,差异有显著性(χ2=68.57,P<0.05)。表2  不同学习阶段HBsAg阳性人数表 

    2.3  不同地区间比较  HBsAg携带进行城、乡不同地区间比较,由于高中生来自乡、镇的学生占多数,所以,不作地区间比较论述,只对初中生和小学生作地区间比较论述。

    2.3.1  初中生比较  全县共有初中学生25866人,体检结果见表3,县城初中生4623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256人,占5.54%。乡、镇初中生21243人,阳性1184人,占5.58%,县城初中与乡镇初中学生HBsAg携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χ2=0.01,P>0.05)。表3  初中学生不同地区HBsAg阳性人数表

    2.3.2  小学生比较  全县共有小学学生53077人,体检结果见表4,县城小学学生4905人,HBsAg阳性197人,占4.01%。乡镇48172人,阳性2191人,占4.54%,差异无显著性(χ2=2.93,P>0.05)。 表4  小学学生不同地区HBbsAg阳性人数表

    3  讨论与分析

    全县共体检学生87767人,HBsAg阳性人数为4367人,占4.98%,与张桂花[1]报道结果相比明显很低,可能与乙肝疫苗接种率和不同地域相关。但与史明霞等[2]报道基本接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县学生乙肝疫肝疫苗的接种率处于中间状态。

    初中生和小学生HBsAg的携带,根据表1、表3、表4结果显示,与其性别和地区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明男、女乙肝病毒的感染无明显差异,从另一个方面又说明我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卫生习惯基本一致,所以,又无地区间的差异。

    根据表2结果,三个不同学习阶段HBsAg携带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乙肝表面抗原携带分别为,高中生阳性人数539人,阳性率6.10%,初中生1440人,5.57%,小学生2388人,4.50%,形成高中>初中>小学的梯度现象。分析其因素:(1)随着近年乙肝疫苗普及接种,年龄越小则乙肝疫苗接种率越高,从而出现了学习阶段低则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低的现象。(2)逐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阶段上升,学生与学生相互接触增加,学生与社会交往增多,乙肝病毒感染的机会也就增多,从而乙肝病毒的感染随着学习阶段上升而上升则成为一种自然现象。

   4  建议

    在学校的卫生课程安排上应增加传染性疾病预防内容,使学生及其家长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降低乙肝病毒感染感染率。

    在国家GAVI项目固有成果基础上,鼓励目标外人群及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接种乙肝疫苗、加强乙肝疫苗接种率,提高抗-HBs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桂花.2005年永昌县高中生HBsAg携带情况检测分析.西北预防医学,2005,8(4):15.

2 史明霞,邓毅彬.精河县中小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西北预防医学,2003,6(3):38.


作者单位:甘肃庄浪,庄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