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20期临床医学

毒鼠强中毒的机制、检测、治疗及其预防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毒鼠强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极易造成水源、粮食、环境的二次污染。毒鼠强中毒事件近几年在全国屡禁不止,据中国预防科学院中毒控制中心报告,毒鼠强中毒人数占各类中毒的首位,死亡率高达20%,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开展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办发......

点击显示 收起

  毒鼠强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极易造成水源、粮食、环境的二次污染。毒鼠强中毒事件近几年在全国屡禁不止,据中国预防科学院中毒控制中心报告,毒鼠强中毒人数占各类中毒的首位,死亡率高达20%,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开展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63号),从源头上遏制了毒鼠强的泛滥,全国投毒案件发生起数及所造成的中毒死亡、受伤人数均比去年同期下降25%以上。本文就毒鼠强的化学性质、毒性、检测以及中毒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征、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加以总结。为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毒鼠强中毒的认识,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提供依据。

  1 毒鼠强的理化特性

     毒鼠强,轻质白色粉末状,无臭无味,分子式C 4 H 8 O 4 N 4 S 2 ,相对分子量为240的小分子环状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稳定。英文名:Tetramine;Tetramethylene Disulfoteˉtramine。属人工合成的一种神经毒性灭鼠剂。商品名有“三步倒”、“一扫光”、“没鼠命”、“王中王”等,熔点250℃~254℃,在水中溶解度:约0.25mg/ml,微溶于丙酮,不溶于甲醇和乙醇,在稀的酸和碱中稳定,在255~260℃分解,放出氮、硫的氧化物烟。其毒性为氟乙酰胺的1.8倍、磷化锌的15倍、氰化钾的100倍。小白鼠LD 50  为0.2mg./kg BW,人  的LD 50  为0.1mg/kg BW,口服中毒后多数在几分钟至半小时内发病,若不及时抢救,多于2h内死亡。

  2 毒鼠强的中毒机制及临床特点

     2.1 毒鼠强的中毒机制

  毒鼠强属神经毒性灭鼠剂,其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兴奋中枢神经,具有强烈的致惊厥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拮抗γ氨基丁酸(GABA)的结果。GABA是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强力而广泛的抑制作用。GABA的作用被毒鼠强非竞争性抑制后,中枢神经呈过度兴奋致惊厥,这种作用是可逆的。毒鼠强可直接作用于交感神经,导致肾上腺能神经兴奋症状及抑制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如单胺氧化酶和儿茶酚胺氧位甲基移位酶,使其失去灭活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导致兴奋增强,同时其本身有类似酪氨酸衍生物胺类作用,使肾上腺素作用增强 [1]  。

     2.2 临床特点

  毒鼠强主要经口腔及胃肠道粘膜吸收入血,少数可经呼吸道吸收。中毒后数分钟至半小时内发病,最长可达13h。迅速出现恶心、呕吐、抽搐及意识丧失。临床上以反复发作强直性抽搐,呈癫痫样发作、惊厥及昏迷为其特点。严重病例可出现咯粉红色泡沫痰。其表现为序贯发生的以颅脑损害症状相对突出,同时伴有呼吸功能、心、肝及胃肠功能不全的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亦可出现精神症状、痴呆,识别能力、记忆力降低,恢复期可有全身多处肌肉疼痛。小儿患者可因中毒性脑病而长期智力低下。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心肌酶明显升高,病情越重升高越明显。其升高原因主要由于脑组织严重缺氧、骨骼肌反复强直痉挛损伤所致,同时也与心肌直接受损有关。毒鼠强中毒后病人的脑电图多为中-重度异常,可见癫痫样θ波和σ波。且脑电图异常越明显,出现精神症状、痴呆及记忆力降低等中毒性脑病后遗症的可能性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心电图可见窦律过速或过缓,同时可伴ST-T改变,少有其他严重的心律失常。中毒病人临床死亡原因主要为呼吸肌的持续痉挛导致窒息死亡;严重缺氧致脑水肿或毒物抑制呼吸中枢致呼吸衰竭;严重的心力衰竭致急性肺水肿等 [2,3]  。

  3 毒鼠强的定性定量检测

     目前对疑似毒鼠强中毒患者的血样、排泄物及食物样品的前处理常用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及固相微萃取等进行净化提取。检测方法主要为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GC/NPD)、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器(GC/MS/MS)和气相色谱/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GC/PFPD) [4,5]  。其中作者的GC/PFPD方法检测速度较快且灵敏、准确。该方法20min内可得结果,血中最低检出浓度为0.02μg/ml。完全满足于中毒剂量的测定。串联时间质谱是毒鼠强定性检验最可靠的方法,其分子离子峰为M/Z=240,基峰为M/Z=212。选定M/Z=212为母离子,利用AMD(自动方法开发),选定合适的电离方式及电压,然后进行GC/MS/MS分析,得到的二级质谱的分子离子峰为M/Z=212,基峰为M/Z=132、185 [4]  。

  4 毒鼠强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毒鼠强中毒主要原因为投毒或误食。主要发生在个体食品加工业户和家庭,中毒途径往往以食品为载体,通过胃肠道进入人体而中毒,。中毒呈明显的家庭聚集性,无季节性差异,城乡都可发生,具有病情重、起病突然、死亡率高的特点,农村病死率更高。投毒发病范围涉及到一个村、一个县,甚至更大的地区,发病人数最高达数百人,同时伴有禽畜大批暴死现象。中毒介质以毒饵、粮种或与毒鼠强颜色相近的白色无味食品多见 [6]  。

  5 毒鼠强中毒的治疗   

  5.1 洗胃

   中毒后8h内胃肠道粘膜毒物浓度最高,故洗胃应尽早在此时期内完成,以减少毒物吸收。中毒病人多有意识障碍,因此,凡中毒病人均应立即放置胃管,予清水反复洗胃。其后可经胃管注入50%硫酸镁导泻,50g活性碳吸附残留的毒物。

     5.2 控制抽搐

   因全身肌肉反复而持久地抽搐和痉挛,导致呼吸肌痉挛性麻痹或窒息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时,全身肌肉反复强直痉挛、抽搐及癫痫样大发作还可导致骨骼肌损伤、加重脑水肿及其他器官组织缺血缺氧,进而诱发MODS。故尽快、彻底地制止抽搐是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可用苯巴比妥钠等长效抗惊厥剂,而其他短效止惊镇静剂却不能。其可能的原因是毒鼠强在体内代谢缓慢,只有长效的抗惊厥剂、镇静剂才能有效地拮抗它的作用。止惊药物应用时间一般1~2周,严重病例最长可达1月以上。对于全身抽搐、四肢痉挛似癫痫样大发作者,联用大剂量安定静脉点滴维持很重要。这种情况下单用苯巴比妥钠或仅用安定均不能有效控制全身抽搐。安定用量因病人个体差异而不同,一般为50~20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持续静脉点滴,滴速以刚好能控制抽搐为宜。其优点在于不仅可控制抽搐,而且利于进一步完成血液净化治疗。文献报道用二巯基丙磺酸钠制止毒鼠强中毒致抽搐有效。其临床使用效果尚未得到其他医疗机构证实,需进一步大规模临床验证。

     5.3 血液净化治疗

  血液净化治疗是目前唯一证实能有效彻底清除体内毒鼠强的方法。各种血液净化治疗方法中以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血液透析(hemodialyˉsis,HD)效果最好。毒鼠强中毒患者经一次HP治疗后,体内毒物浓度可降低30%~50%;经过一次血液净化治疗后24h,血液中毒鼠强浓度有较大幅度回升。这是因为毒鼠强进入人体后均匀分布于各脏器、组织中,血液净化清除血中毒鼠强一段时间后,毒物在体内再次重新分布而释放入血;毒鼠强为小分子环状结构化合物,在血中以原形存在,是HP治疗的最适指征;联合HD治疗则可清除血中炎症介质及氧自由基,减少了MODS的发生。因此一次血液净化不够,需多次治疗。两次治疗时间间隔宜在8~24h之间。

     5.4 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的防治

  除制止抽搐及清除毒物外,应加强综合治疗,积极防治MODS。护脑应尽早使用脱水剂甘露醇,同时加用激素或β-七叶皂甙钠,以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同时加用神经营养药,如:脑复康、γ-氨络酸等。对有急性心衰、肺水肿者,可按心衰常规治疗。该类中毒病人应控制输液速度,以免诱发心衰。对胃肠损害,除用胃肠道保护剂外,应尽早实行胃肠内营养,这是防止MODS的重要环节。其治疗重要在于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全身血液循环的同时,改善胃肠道血流灌注;应用氧自由基清除剂减轻胃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早期胃肠内营养,使用肠道营养激素和生长因子,补充谷氨酰胺,保护胃肠粘膜,促进胃肠粘膜细胞再生;微生物制剂恢复胃肠道微生态平衡。氧自由基清除剂可以保护并避免细胞生物膜进一步受损,改善细胞代谢。可用大剂量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和辅酶Q10。

     5.5 恢复期的高压氧治疗

  中毒性脑病是毒鼠强中毒的主要后遗症,高压氧治疗是其恢复期的主要治疗措施,其疗程一般为1~3个疗程(10天为1个疗程)。治疗机制为:(1)高压氧能增加肾小球的滤过率,促进肾脏将毒物排出体外,促进正常的三羧酸循环及早恢复,使物质能量代谢正常进行。(2)高压氧能为肝脏提供充分的血供和氧供,增强了肝细胞的解毒功能,使已受损的肝细胞修复。高压氧能增加脑组织及脑脊液的氧含量,提高脑组织的氧分压及氧弥散量及弥散距离,从而通过改善各组织的缺氧状态,促进有氧代谢ATP的生成提高能量代谢,促进受损脑细胞的恢复,在高压氧状态下,椎-基底动脉系统血供增加,因此改善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的功能,有助于促进昏迷的苏醒 [3]。

     6 毒鼠强中毒的预防

     毒鼠强毒性大且无特效解毒药,不安全因素多,国外早已限制使用,我国于1991年明令禁止使用。要从根本上遏制毒鼠强中毒事故的发生,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开展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63号),加大严打力度,净化源头。大力倡导和推广使用高效低毒的灭鼠剂,要向公众进行中毒控制和急救宣传;培养中毒防治人才,落实意外事故应急救援计划和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 孟新科.毒鼠强中毒的研究进展.中国急救医学,2002,22(4):245.

     2 吴群民,孙海平,王贵云.11例毒鼠强中毒尸检分析.法医学杂志,1999,11.

     3 孟新科,邓跃林,马虹英.血液净化救治毒鼠强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1,13(4):240-242.

     4 陈小萍,赵道辉,林国斌.微量毒鼠强GC/PFPD和GC/MS/MS分 析条件研究.2003,9(6):11-13.

     5 Jing S,Yu ZS,Zhao JZ.Determination of tetramine in postmortem specimens by GC-NPD.J Anal Toxicol,1994Sep;185):275-7.
 
  6 耿文奎.急性鼠药中毒的预防与诊治.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

  (收稿日期:2004-07-12)

  作者单位:1350001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50001福建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

  (编辑江 风)

作者: 陈小萍 陈松青 张振华 2005-8-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