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2期临床医学

单纯伸展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分型及治疗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年间治疗的67例儿童伸展型单纯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Mcintyre分型,其中A组29例(Ⅰ型23例,Ⅱ型6例)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B组38例(Ⅰ型10例,Ⅱ型16例,Ⅲ型12例)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对两组肘关节的功能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结论对伸展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明确分型十分必要,针对不同类型......

点击显示 收起

  年间治疗的67例儿童伸展型单纯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Mcintyre分型,其中A组29例(Ⅰ型23例,Ⅱ型6例)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B组38例(Ⅰ型10例,Ⅱ型16例,Ⅲ型12例)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对两组肘关节的功能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  随访6个月~8年,平均5年,A组29例中,优良26例,可1例,差2例;B组38例中,优良34例,可2例,差2例,两组的总体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对伸展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明确分型十分必要,针对不同类型骨折采用合适的治疗方式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单纯伸展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分类 手法复位 内固定

  复习我院1994~2004年治疗的67例单纯伸展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手法复位29例,开放复位内固定38例。由于明确分型,治疗措施恰当,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患者,男53例,女14例,年龄2~14岁,平均7.5岁。均为新鲜骨折(受伤后半小时至2周内就诊)、单纯伸展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Mcintyre分类:Ⅰ型33例,Ⅱ型22例,Ⅲ型12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就诊后仔细询问受伤机制,阅读肘关节正侧位片,排除神经损伤,按Mcintyre标准明确分型。手法复位组(A组)共29例,其中Ⅰ型23例,Ⅱ型6例,在臂丛麻醉下,试行复位,一次不成功不要轻易放弃,注意纠正肱骨髁向尺侧的成角和移位。反复多次复位不满意,多因软组织嵌入,可改手术治疗。复位过程中应注意对神经及血管的保护,不要将尺神经、正中神经及肱动脉按入骨折端而引起不必要的损伤。透视下复位满意后长臂石膏托固定。固定后抬高患肢并注意观察末梢血液循环及感觉,7~10天后复查X线片,及时调整移位及更换石膏。固定3~4周后根据复查X线片拆除石膏功能锻炼。开放复位内固定(B)组38例(其中包括手法复位不满意而改手术者18例,患者家属强烈要求手术治疗的3例):Ⅰ型10例,Ⅱ型16例,Ⅲ型12例。采用肘后S形切口交叉克氏针固定31例,尺侧直切口交叉克氏针固定7例。选用臂丛阻滞+基础麻醉,患肢肘胸前位。肘后S形切口进路,显露骨折端,整复骨折,注意纠正尺侧的移位及成角,必要时可在肱骨远端桡侧适量截骨,矫枉过正。从肱骨内外髁交叉克氏针固定。术后石膏固定3周后拆除石膏功能锻炼,半年后拆除钢针。肘内侧直切口是在肘内侧作直切口来显露、复位及固定。肘内侧直切口在显露内髁及对尺神经的保护方面均较满意,但对骨折显露欠充分,所以对手术者的骨折复位及钢针固定技术要求更高 [1] 。

  1.3 功能评价 根据邱耀元等的评分标准:优:肘关节伸屈活动受限10°以内,肘内翻小于5°。良:肘关节伸屈活动受限11~20°以内,肘内翻6~10°。可:肘关节伸屈活动受限21~30°,肘内翻11~15°。差:肘关节伸屈活动受限30°以上,肘内翻15°以上。

  2 结果

  手法复位组29例功能评价:优良26例,可1例,差2例;其中因多次复位致骨化性肌炎1例,后虽然经二次手术松解,功能恢复仍难满意。另2例系石膏松动骨折移位而没有及时来复查而致肘内翻畸形,4例出现压迫性水泡,经换药调整石膏后无并发症发生。开放复位内固定38例功能评价:优良34例,可2例,差2例;1例骨折延迟愈合致肘关节僵硬,可能因手术中对骨膜广泛剥除从而影响骨折愈合。1例因疼痛惧怕功能锻炼而致肘关节僵硬,经二次手术松解后功能恢复满意。1例因固定钢针退出骨折移位而没有及时复诊导致畸形愈合,1例因肱骨内髁损伤不发育而致肘内翻。两组的总体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3.1 肱骨髁上骨折损伤机制和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肘部损伤,发生率占肘部骨折首位。可分为屈曲型与伸展型,以伸展型多见,占90%以上,多为肘过伸、手撑碰地致伤,屈曲型占2%~10%,常为高处跌下、屈肘位尺骨鹰嘴碰地致伤。1994年Mcintyre对传统伸直型的三型分类再作补充,每一型均分a、b两个亚型,使分类更详细以指导临床治疗 [2] 。

  3.2 治疗方法的选择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根据目前国内外的文献报道,无论保守或手术治疗肘内翻的发生率仍颇高,前臂缺血性肌挛缩与关节僵硬仍时有发生,因而其治疗仍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2] 。由于近年来手术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的病例报告增多,加上市场以及经济的因素,手术治疗逐渐变为一些有经验的医师的主动选择。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忽视传统手法复位以及牵引等治疗方法的优越性。

  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固定因其无创、简单有效、经济,易为患者接受。为Mcintyre分型Ⅰ型及Ⅱ型骨折首选。复位最好在伤后8h内,臂丛麻醉下在取得患儿良好合作后进行,手法复位对于移位明显的骨折要达到解剖复位是不现实的,所以重点在于解决其肱骨髁的外翻及其前倾角,必要时矫枉过正。我们还应注意到由于石膏或夹板的固定是相对的外固定,因而其活动性及不稳定因素也相应增大,对于其在骨性愈合前的定期复查尤为重要。我们强调在复位后7~10天复查及更换石膏也缘于此,本文所统计的29例手法复位中2例因为石膏松动骨折移位致畸形愈合,是患儿家长的大意也是医生的大意。对于因软组织肿胀或肥胖致骨折端扪不清的患儿,可以考虑别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我们主要选择ntyre分型Ⅲ型或者反复手法复位失败的患儿。采用肘后S形切口或肘内侧直切口,肘外侧切口因为易对桡神经造成牵拉伤,所以我们在合并桡神经损伤及外翻截骨时才采用。但是该切口相对于肘后S形切口来说,因不需要离断肱三头肌腱,有利于早期活动及减少肘关节僵硬,仍值得推广。手术治疗时,我们强调对内髁的显露以及对尺神经的保护,因为只有内髁很好的复位才能最大程度的防止肘内翻 [3] 。肘内侧切口也是满足以上要求的,不仅内髁显露好,不易损伤尺神经;而且术后外观好,瘢痕不易发现,家长易接受。对于目前较推崇的前外侧切口我们运用较少。交叉克氏针固定仍是目前运用最广的方法,可提供可靠的稳定性。闭合复位交叉钢针固定近年国内外可见较多的报道,最好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治疗效果较满意。

    3.3 治疗体会 (1)闭合复位后患肢应固定于有利于骨折稳定的位置,伸展尺偏型最好固定在前臂充分旋前和锐角屈肘位,但也有人主张透视下寻找稳定位置或骨膜断裂部位来判定。(2)为了避免因重力的作用而导致的移位,多数人采用三角巾悬吊,笔者认为最好上臂外展架支撑固定。(3)通过手法过度复位使内侧骨膜断裂,消除不利复位因素。(4)骨折复位7~10天更换石膏管型,最大限度伸肘,同时纠正远端内倾。(5)皮肤、软组织挫伤或肿胀严重的可选择经皮穿针固定,也可牵引治疗。(6)切开复位必须恢复骨折正常对线,携物角宁可过矫,莫取不足。(7)肱骨小头角是判定骨折复位的较好指标,但须与对侧对比。(8)早期功能锻炼能有效地防止关节内粘连、肌肉挛缩和关节僵硬,有利于肘关节功能恢复。(9)屈曲型的分型及治疗可参考伸展型。

  参考文献

  1 林立,林振.肘内侧切口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7(1):14-16.

  2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77;575.

    3 陆裕朴,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432.

  (编辑黄 杰)

  作者单位:416000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骨科 

作者: 刘朝晖 瞿锡祥 向宏富 2005-8-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