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8期

RhD阴性的检测意义及临床输血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Rh血型系统是ABO血型以外临床意义最重要的一个血型系统,具有最复杂的遗传多态性,是造成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最常见的原因[1]。RhD阴性在中国汉族人中的比例很低,因而给临床输血寻找相合的RhD阴性供者带来困难。笔者总结2003年5月~2005年6月本院择期手术和输血支持治疗的患者RhD检测结果,共检测23497例,检出RhD阴......

点击显示 收起

  Rh血型系统是ABO血型以外临床意义最重要的一个血型系统,具有最复杂的遗传多态性,是造成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最常见的原因[1]。RhD阴性在中国汉族人中的比例很低,因而给临床输血寻找相合的RhD阴性供者带来困难。笔者总结2003年5月~2005年6月本院择期手术和输血支持治疗的患者RhD检测结果,共检测23497例,检出RhD阴性136例,其中42例输用了RhD阴性血,包括RhD阴性冷冻红细胞、RhD阴性悬浮红细胞,保证了患者顺利手术和治疗。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人来源  2003年5月~2005年6月本院住院手术,输血支持治疗的病人。

  1.1.2  血源来源 

  所有血制品包括RhD阴性冷冻红细胞,RhD阴性悬浮红细胞,血浆和单采血小板由苏州市中心血站提供。

  1.2  方法

  1.2.1  RhD检测,采用盐水介质法(抗IgM+IgG),部分RhD采用达亚美血型卡检测。

  1.2.2  初筛的RhD阴性,用IgG抗D和不同批号的抗IgM+IgG来检测Du。

  1.2.3  患者抗体筛检和鉴定[2],标准红细胞由上海市血液中心提供。

  1.2.4  交叉配血用微柱凝胶Coombs/LISS法,为达亚美公司产品。

  2  结果

  2003年5月~2005年6月共检测ABO、RhD血型23497例。检出RhD阴性136例(A型43例、B型43例、O型36例、AB型14例)。RhD阴性血清学确诊试验,检出弱Du 1例。136例RhD阴性患者抗体筛检及鉴定出抗D抗体2例。136例RhD阴性病人中有42例输注血液,共输注冷冻红细胞181单位和RhD阴性悬浮红细胞23单位、输注血浆4600ml、输注单采血小板25人份。

  3  讨论
   
  临床上凡带有D抗原者被称为RhD阳性,不带有D抗原者被称为RhD阴性。RhD阴性比例很低,在中国汉族人中RhD阴性占0.2%~0.5%。但由于RhD阴性经免疫后产生抗D抗体的几率很高[1],一般为50%~70%,所以 RhD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从2003年5月~2005年6月共检测23497例RhD血型,检出RhD阴性136例,RhD阴性率为0.58%。
    
  RhD阴性的个体绝大多数缺RhD基因,但某些RhD阴性个体的产生是由于RhD基因部分缺失或D基因突变后产生的,通常称为Du,可用血清学试验和基因检测来确定。另有一些RhD阴性是由于D基因完整存在而D抗原数目减少,需用吸收放散试验才能证明,通常D阴性的红细胞上带有微弱的D抗原,称为D洗脱阳性(Del)。当Du作为受血者时,经D阳性的红细胞免疫后有可能产生D抗体,而Del的人经D阳性的红细胞免疫是否会产生D抗体,有待进一步确定,所以Du、Del作为受血者时应视作D阴性,临床对受血者作D阴性确诊试验是可以省去的。而作为供者时,Du、Del与D抗原一样具有免疫原性,所以供者血液做D阴性确诊试验是必需的。本文136例RhD阴性中,1例为Du型,占0.7%与张志梅等报道[3]的相差较大,其在38例RhD阴性中检出5例Du,占13.1%,而与彭金艳等报道[4]相近,其在209例RhD阴性中检出Du 1例,占0.3%。

  随着全国各地RhD阴性库的建立,尤其是冷冻红细胞的应用[5]使得RhD阴性患者在临床上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冷冻红细胞-80℃冷冻保存,有效期可达3年,从融化至洗脱甘油完毕需2h,这基本上能满足手术用血和临床急救用血。冷冻红细胞在复苏过程中经过洗涤去甘油时去除抗凝剂、白细胞、血小板、游离血红蛋白、细胞碎片等,减少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本文136例RhD阴性病人,42例用血,占RhD阴性总人数的30.9%,其中术中和(或)术后用血病人37例,共用去RhD阴性血131单位,平均每人用血3.5单位(1~7单位)。5例血液病人用血73单位,平均每人用血14.6单位(7~31单位),机采血小板25人份,平均每人用机采血小板5人份。所输注181单位的冷冻红细胞,病人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

  RhD检测的开展及RhD阴性患者得到相合的RhD阴性血使得临床抗D抗体的检出比例逐年减少。在1981~1990年间我院在不完全抗体引起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19例病人中,检出抗D抗体7例[6]。而近两年在28例病人中检出了30种ABO血型外的不完全抗体,仅检出抗D抗体2例。由于输血技术的进步,临床常规交叉配合试验从原来的盐水法改为现在的微柱凝胶Coombs/LISS法,不完全抗体检出率提高,从而给患者输入相合的血液使得输血更为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达庄.免疫血液学.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2,58;7.

  2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03-107.

  3  张志梅,兰炯采. RhD阴性、Du、Del的检定及临床意义.中国免疫学杂志,2001,(6):331-333.

  4  彭金艳,王智纯.检测红细胞RhD抗原的临床意义.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1):105.

  5  姜健,郭永秀,华敏,等.无锡地区RhD阴性血库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临床检验杂志,
       2005,23(3):218-219.

  6  王雪明,徐秀玉,彭群新,等.溶血性输血反应23例临床分析.中国输血杂志,1991,4(4):177.

  作者单位: 215006 江苏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
      
 
  (编辑:齐  永)

作者: 虞秀兰,翟菊萍,王雪明,顾国浩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