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22期

小儿不典型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早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方法对2002年1月~2005年6月住院的不典型川崎病30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诊治过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29例在恢复期均出现指(趾)端脱皮,入院时30例患儿中14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3条诊断指标,16例具备包括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早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方法  对2002年1月~2005年6月住院的不典型川崎病30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诊治过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29例在恢复期均出现指(趾)端脱皮,入院时30例患儿中14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3条诊断指标,16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川崎病4条诊断指标及外周血WBC、CRP、血小板增高,血沉增快;15例有冠状动脉扩张、均无冠状动脉瘤的形成。结论  对持续发热5天以上,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3条或4条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CRP、血沉、血小板增高,提示川崎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使达不到MCLS诊断标准,亦应及早应用丙种球蛋白,以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关键词】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炎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该病由于可导致儿童冠状动脉病变(CAD),对其早期诊断,可及早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由于本病病因不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近几年不典型病例增多,早期表现常达不到以上诊断标准,使本病的早期诊断和不典型病例的确诊较为困难,从而延误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治疗。本科于2002年1月~2005年6月共收治川崎病30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发病年龄6个月~8岁,其中1岁以内15例(占50%),5岁以内29例(占96.67%)。30例均有包括发热在内的3项以上临床征象与典型KD的诊断符合条件[1],其中具备3项典型症状者14例(占46.67%),4项典型症状者16例(占53.33%)。

  1.2  临床表现 

  30例患儿急性期均有持续发热5天以上,恢复期指(趾)端29例出现脱皮。发病早期卡介苗(BCG)接种部位出现红斑3例(见表1)。表1  30例KD患儿主要临床表现(略)

  1.3  实验室检查 

  查血常规30例,WBC增高21例,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PLT>300×109/L者22例,血沉升高30例;C反应蛋白高于正常28例 ,转氨酶(ALT)升高3例,60~380u/L;伴胆红素升高1例128μmol/L。

  1.4  其他检查 

  心脏彩超检查28例,冠状动脉受累15例(占53.5%),其中左冠状动脉扩张10例,右侧4例,双侧同时受累1例,未见冠状动脉瘤。心电图检查27例,正常13例,异常14例,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0例,窦性ST段下移2例,Ⅰ°房室传导阻滞2例。胸部X线检查20例,异常9例,其中肺纹理增强5例,肺炎3例,心脏扩大1例。

  2  讨论

    川崎病病因未明,有感染和变态反应两种学说,均尚未肯定。其病理基础为血管炎,主要累及全身大中型动脉,各系统均可发生病变,出现相应并发症,而以冠状动脉损害最为常见,最为严重,包括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扩张、动脉瘤及血栓形成等。一旦考虑川崎病可能,即应尽早确诊有无心脏受累,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本组病例有28例做超声心动图,其中有15例提示有冠状动脉损害,但程度均较轻,10例在半年内恢复,5例在1年内恢复,无冠状动脉瘤形成。此外呼吸系统损害也较常见,其主要病理基础是过敏性血管炎。肺部血管床丰富,血管炎所致肺血管栓塞和扩张,在胸片中即表现为肺纹理增强,严重者可伴有小斑片状阴影。血小板数量的增多可引起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减慢,从而加重血管炎症[1]。
    
  川崎病临床表现多变,其较特异形的手、足背硬性肿胀发生率较低,本组为30%,指(趾)甲缘皮肤脱屑发生率高(本组为96.67%),但要在恢复期(9~21天)才出现,故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但指(趾)端膜状脱皮可为本症回顾性诊断依据。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唇红皲裂、皮疹发生率较高(本组分为100%、76.67%、60%、63.33%),出现时间较早(本组均在6天以内)。颈淋巴结肿大发生率40%出现时间亦较早,有时为首发症状,甚至误诊为腮腺炎(本组有1例曾在外院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本组30例均有 ESR升高、28例CRP高于正常,WBC增高21例,PLT升高22例。这些指标在川崎病诊断中意义较大[2]。

    本组30例中14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3条诊断指标,16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4条诊断指标,入院时均未达到川崎病诊断标准,但29例患儿恢复期出现指(趾)端脱皮,部分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扩张,最终全部确诊。由于川崎病诊断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指标及检测手段。随着不典型川崎病增多,导致早期诊断困难,不能及时应用丙种球蛋白防治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3]。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形成的易发因素与年龄<1岁,发热持续2周等有关,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必须在发病10天内使用,否则无法起到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作用。因此,对持续发热5天以上的婴幼儿,具有川崎病3条或4条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CRP、血沉、血小板增高,排除其他疾病后,即使达不到MCLS诊断标准,亦应及早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以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冯丽珍,张欢如,黄廉溪.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肺部临床表现.临床儿科杂志,1992,10(4):269.

  2  梁海南,吴本清.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广东医学,2002,23(7):663-664.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705.

  作者单位: 431800 湖北京山,京山县人民医院儿科  

  (编辑:邓锋)


 

作者: 向小明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