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23期

乙状结肠小细胞癌1例报告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乙状结肠小细胞癌很少见,本院肿瘤科曾收治1例,现摘要报告并复习文献进行讨论。入院后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癌。活检病理为乙状结肠恶性肿瘤,考虑为神经内分泌来源癌。免疫组化:Keratin(角蛋白)(+),NSE(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SYP(突触膜蛋白)(+),Cg-A(嗜铬颗粒蛋白A)(-)。...

点击显示 收起

  乙状结肠小细胞癌很少见,本院肿瘤科曾收治1例,现摘要报告并复习文献进行讨论。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60岁,因腹胀、消瘦2个月,排便困难、大便中带血1周,于2002年3月25日以便血原因待查收住院。入院后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癌?活检病理为乙状结肠恶性肿瘤,考虑为神经内分泌来源癌。免疫组化:Keratin(角蛋白)(+),NSE(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SYP(突触膜蛋白) (+),Cg -A(嗜铬颗粒蛋白A)(-)。血NSE、CEA、CA19-9均正常。腹部B超、胸片未发现明确转移病灶。确诊为乙状结肠小细胞癌。于2002年4月5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乙状结肠下段有一约10cm×10cm×10cm的肿物,与膀胱后壁及左侧输尿管浸润粘连紧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最大者直径约5cm。肝左、右叶触及广泛转移结节。因病期较晚,未能切除肿瘤。行横结肠双腔造瘘术。术后患者拒绝化疗,终因肝功能衰竭,于2002年5月23日死亡。

  2  讨论
  
  小细胞癌又称恶性类癌、雀麦细胞癌及神经内分泌癌,在肺及食管多发,而发生在胃肠道非常少见。消化道小细胞癌的组织发生尚无一致的意见,目前多数作者认为大肠小细胞癌与肺小细胞癌一致,来源于弥散分布的神经内分泌细胞。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细胞来自内胚层,可能与胃肠道上皮同源,即全能干细胞来源[1]
  
  大肠小细胞癌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与大肠癌相似的症状,但出血不如大肠癌多见,很少引起肠梗阻。部分病例可分泌神经激素多肽,引起一些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又称类癌综合征。如皮肤潮红、腹泻、哮喘、心瓣膜病变等[2]。本例患者未出现明显的特异性内分泌症状。大肠小细胞癌诊断除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病理形态学外,目前研究表明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有重大意义:(1)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作为判断组织是否有上皮来源有鉴别作用。(2)NSE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阳性反应率高,有重要诊断意义,可作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的一个常用标记。(3)Cg-A(Chromogranin A)是近年才被发现的比NSE更为特异的一种神经内分泌细胞和肿瘤的标记物。(4)SYP(Synaptophysin)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较NSE特异性高但阳性反应率低[3]。
  
  大肠小细胞癌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转移,但对化疗较敏感。故笔者认为对于诊断明确而无远处转移的大肠小细胞癌患者,可先行化疗2~3周期后再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辅以化疗、放疗等手段。如就诊时病期较晚则以化疗及放疗为主。李琛等[4]采用类似于小细胞肺癌的化疗方案(卡铂、足叶乙甙、5-氟尿嘧啶)化疗辅以放疗治疗直肠小细胞癌1例取得了较好疗效(CR)。说明大肠小细胞癌对化疗敏感性高。
  
  大肠小细胞癌为一种高度恶性肿瘤,侵袭性强,转移早,尤其是肝转移。其淋巴结和肝转移分别为60%~89%及20%~71%。该类患者预后很差。

  【参考文献】

  1  马敬涛,李成梅.消化道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4,20(4):413-415.

  2  王吉甫.胃肠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44-658.

  3  张丽华,储谦,黄志勇.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中NSE、Cg-A、SYP标志的意义.上海医学,1997,20(11):660.

  4  李琛,赵鹏,高红军,等.直肠小细胞癌诊断治疗1例.中国肿瘤临床,2002,29(10):758.

  (编辑:齐  永)

  作者单位: 650032 云南昆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

作者: 纳智明, 贾玲, 孙建伟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