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11期

三周内移位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3周内移位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从2000年3月~2005年6月,共手术治疗26例,其中后柱合并后壁骨折14例,横形合并后壁骨折3例,“Τ”型骨折2例,双柱骨折5例,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2例。手术采用(K-L)入路16例,髂腹股沟入路3例,延长髂股入路2例,双入路(髂腹股沟+K-L入路)5例。结果......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总结3周内移位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从2000年3月~2005年6月,共手术治疗26例,其中后柱合并后壁骨折14例,横形合并后壁骨折3例,“Τ”型骨折2例,双柱骨折5例,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2例。手术采用(K-L)入路16例,髂腹股沟入路3例,延长髂股入路2例,双入路(髂腹股沟+K-L入路)5例。结果  解剖复位17例,满意复位8例,不满意复位1例。术后随访8个月~5年,临床优良率为87%。并发症:坐骨神经不全性牵伸损伤1例,中度骨关节炎1例,轻度1例。结论  (1)手术治疗3周内移位髋臼骨折可取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和临床疗效;(2)复位质量与疗效密切相关;(3)医生的临床经验对于提高复位质量,改善远期疗效十分重要。

    【关键词】  髋臼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

      通常髋臼骨折不是单一骨折,多数都是两个简单型骨折并存的一大类骨折。具有创伤暴力大、骨折表现复杂、手术复位困难、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我科自2000年3月~2005年6月共手术治疗此类骨折26例,获得了满意疗效,本文着重就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男20例,女6例;年龄20~54岁,平均年龄37岁。交通伤18例,坠落伤6例,压砸伤2例。合并休克6例,脑外伤4例,四肢、脊柱骨折3例,腹部脏器伤2例,血管损伤1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伤后距手术时间2周以内者18例,2周以上3周以内者8例。

    1.2  方法

    1.2.1  检查与诊断  常规摄患髋正位、髂骨和闭孔斜位X线片以及CT检查,部分患者将根据需要行CT三维重建协助诊断。根据Letournel分类[1]诊断:后柱合并后壁骨折14例,横形合并后壁骨折3例,“T”型骨折2例,双柱骨折5例,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2例。其中合并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者6例,关节内游离骨块者8例,股骨颈骨折者1例。

    1.2.2  手术治疗

    1.2.2.1  适应证  (1)骨折移位>3mm;(2)合并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3)合并关节内游离骨块;(4)CT示后壁骨折缺损>40%;(5)移位骨折累及臼顶(Matta顶弧角标准);(6)无骨质疏松

    1.2.2.2  入路选择  28例中采用后方(K-L)入路16例,前方髂腹股沟3例,侧方延长髂股2例,双入路(髂腹股沟+K-L入路)5例。

    1.2.2.3  固定及复位器材  (1)固定钢板:分直形和弧形两种重建钢板,前者厚2.8mm,宽10mm,螺孔长12mm,螺孔有5~22个不同规格;后者厚3.6mm,宽度和孔长均与前者相同,钢板弧度和螺孔有6个不同规格。(2)复位器材:拉钩、顶棒、齿钳、松质骨复位钳、球端弯钳、球端直钳、螺钉复位钳、非对称复位钳、二点复位钳、三点复位钳、钢板折弯器等。

    1.2.2.4  复位固定方法  复位需借助各种器械,在患肢牵引下直接复位骨折。齿钳和螺钉复位钳必须借助两侧骨折段上钻入的临时螺钉进行复位,包括矫正分离、侧方和旋转移位。后柱纵轴旋转移位可借助坐骨结节上钻入的螺纹钉矫正。高位前柱骨折旋转移位可用齿钳矫正,低位前柱骨折应在下肢向远侧和外侧牵引下,配合顶棒或顶盘行顶压复位,满意后用球端弯钳或直钳维持临时固定。固定常采用螺钉和钢板相结合。后壁骨折常采用2枚螺钉加钢板固定,后柱骨折应将钢板置于从坐骨结节经髋臼后缘至髂骨的区域。前柱骨折的上段应将钢板置于髂嵴或髂骨内侧,下段应将钢板置于髂耻嵴上固定,有时需固定耻骨支。典型病例见图1。

    1.2.2.5  术后处理  负压引流24~48h,无需外固定或骨牵引,3~4天后恢复坐位,被动活动关节和静力性肌收缩功能锻炼,半月后主动伸屈髋关节并扶双拐行走,3个月后弃拐行走。

    2  结果

    对术后X线片显示的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tta  标准[2]评定为:解剖复位(骨折移位<1mm)65.3%(17/26),满意复位(移位2~3mm)30.8%(8/26),不满意复位(移位>3mm)3.9%(1/26)。解剖复位率在最初和最近2.5年手术组分别为50.0%(5/10)和75.0%(12/16)。随访8个月~5年,临床优良率为87%。表明临床疗效与X线表现密切相关。

    患者,女,32岁,a1、a2、a3术前X线片示左侧髋臼横断,股骨颈间下型骨折,股骨头脱向后上方;b1、b2、b3示双入路(骼腹股沟+K-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

    早期并发症:医源性坐骨神经不全性牵伸损伤1例,半年后恢复。无深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损伤、螺钉误入关节、死亡等并发症。远期并发症:中度骨关节炎1例,轻度1例,均发生于非解剖复位组。无股骨头坏死,异位骨化、骨不连等并发症。

    3  讨论

    髋臼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与稳定固定是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由于骨盆血供丰富且多为松质骨,因此,骨折的修复较快。超过3周的髋臼骨折,由于骨折断端大量骨痂形成,使骨折线变得模糊,完全清除骨痂是复位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完全的解剖复位变得非常困难,甚至根本不能达到。所以,大多数学者主张伤后4~10天手术治疗,最迟不超过3周。对移位的髋臼骨折,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积极改善患者的全身情况,争取尽早手术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

    通常认为高能创伤引起的髋臼移位骨折和关节软骨损伤,是继发骨关节炎的两个主要原因。由于关节软骨损伤大多可通过再生获得一定程度的自身修复,因此对移位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就成为预防骨关节炎的关键。Finkenberg等动物模型研究证实髋臼负重区骨折纵向移位>1mm,水平移位>3mm,则骨关节炎发生率显著增高[3]。Hak等[4]用压敏片技术测得负重区解剖复位者的接触压峰值为9.1MPa/m2,台阶样复位者为20.5MPa/m2,表明后者易引起关节软骨退变。Konrath等[5]用同法测定负重区移位时的载荷分布和接触压峰值,也证实台阶样复位者改变显著。他们的研究均表明移位骨折必将改变关节表面载荷分布,导致关节软骨退变,进而继发骨关节炎。一些临床研究也获得了与基础研究相一致的结论,在Matta临床组,骨折移位在0~1mm和2~3mm组之间,近期疗效差异并无显著性,但远期疗效差异有显著性[2]。本组2例骨关节炎均发生在非解剖复位组。因此,解剖复位对预防骨关节炎,改善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Kaempffe证实医生手术经验不足所致的疗效不满意率高达43%[2];Letournel组的解剖复位率在1958~1962年间是68%,而在1984~1990年间则显著提高至90%[3];Kebaish资料表明经验丰富和经验欠丰富的医生其手术解剖复位率分别为77%和46%[3];本组26例在最初和最近2.5年手术组的解剖复位率分别为50.0%和75.0%。因此,医生的手术经验和复位质量是密切相关的。笔者认为所谓医生经验主要体现在骨折显露和复位方面:

    (1)骨折显露:首先应根据骨折类型选择理想的手术入路。前方骨折 (前柱、前壁骨折)以及以前方移位为主的横形骨折,应选用髂腹股沟入路;后方骨折(后柱、后壁或后柱合并后壁骨折)以及以后方移位为主的横形骨折,应选用K-L入路;双柱、“T”形和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应选用髂腹股沟、延长髂股或双入路。其次应根据骨折粉碎程度选择入路:如双柱、“T”形以及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等类型中的后柱粉碎严重,导致后柱复位固定难度增大,则不应选用髂腹股沟入路,而应选用双入路或延长髂股入路。最后应根据伤后手术时间选择理想的手术入路:如某些累及负重区的横形或“T”形骨折,当伤后距手术时间在2周以内,应选用髂腹股沟或K-L入路,2周以上者则复位难度显著增加,必须选用双入路或延长髂股入路。如某些双柱骨折,当伤后距手术时间1周以内,应选用髂腹股沟入路,1周以上则复位难度增大,应选用双入路或延长髂股入路。因此,综合考虑骨折类型、粉碎程度以及伤后手术时间等因素,作为选择理想手术入路的依据,而后者是改善骨折显露、提高复位质量的前提。

    (2)骨折复位:满意的骨折复位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器械与牵引相结合:如单纯采用器械或牵引复位,很难获得满意的复位,且前者易加重骨折段的劈裂,后者易引起坐骨神经牵伸性损伤。②重视关节外骨折的复位:如前柱髂骨处的三角形骨块,以及髂嵴处的骨折均必须解剖复位。否则将影响关节面的复位。③重视纠正骨折的旋转移位:如前柱或后柱的旋转移位均必须纠正,否则将难以获得关节面的解剖复位。④复位固定程序:如双柱骨折合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和骶髂关节脱位者,应首先复位固定骶髂关节,然后牵引纠正股骨头脱位,最后依次复位固定前柱和后柱。对后柱合并后壁骨折者,应先复位固定后柱,再复位固定后壁,如程序颠倒,则不可能获得满意复位。对横形或横形合并后壁骨折,当一侧(前方或后方)骨折粉碎严重,则复位内固定应首先从无粉碎或粉碎不严重侧进行,满意后再复位固定另一侧,否则因粉碎侧难以获得稳定的支撑,易影响整个骨折复位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孙俊英,唐天驷,朱国良,等.髋臼骨折的Letournel分类与X线表表.中华骨科杂志,1994,14:132-136.

    2  Matta JM.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m:accuracy of reduction and clinical results in patients managed operatively within three weeks after the injury.J Bone Joint Surg(Am),1996,78: 1632-1645.

    3  Helfet DL,Schmeling GJ.Management of complex acetabular fractures through single nonextensile exposures.Clin Orthop,1994,(305):58-68.

    4  Hak DJ,Hamel AJ,Bay BK,et al.Consequences of transverse acetabular fracture malreduction on load transmission across the hip joint.J Orthop Trauma,1998,12:90-100.

    5  Konrath GA,Hamel AJ,Sharkey NA.Biomechanical consequences of anterior column fracture of the acetabulum.J Orthop Trauma,1998,12:547-552.

   作者单位: 651200 云南禄丰,禄丰县人民医院骨科

    (编辑:若  木)

作者: 李昂峰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