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18期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异位症13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产科常见疾病,发病率近年有上升的趋势,而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少见,多发生于中期妊娠剖宫取胎术或足月剖宫产术后[1]。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逐渐被重视。本院自1988年7月~1998年1月经手术及病理诊断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现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本......

点击显示 收起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产科常见疾病,发病率近年有上升的趋势,而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少见,多发生于中期妊娠剖宫取胎术或足月剖宫产术后[1]。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逐渐被重视。本院自1988年7月~1998年1月经手术及病理诊断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1988年7月~2006年5月间行剖宫产术6800例,同期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占同期剖宫产的0.19%。

    1.2  年龄及手术史  患者22~39岁,平均30.17岁,10例是足月剖宫产术,3例孕中期行剖宫产取胎术,其中1例为双胎前置胎盘,13例均无其他妇科手术史。

    1.3  临床表现  (1)腹部肿块13例,均在腹壁切口伤疤处发现肿块;(2)发病时间与月经周期:剖宫产术后1~2年内发病,在疤痕处出现痛性结节,全部伴有不同程度的周期性疼痛,月经后结节缩小,疼痛减轻甚至消失;(3)体征:在腹壁切口疤痕处结节大小不等,质硬,有触痛,面积2.0cm×1.5cm~5.0cm×4.0cm,部分患者在月经期其结节表面呈紫色;(4)辅助检查:13例中有5例腹壁切口处穿刺细胞学检查报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余生化检查及血红蛋白均正常。

    1.4  治疗  13例均行病灶切除术,其中4例因盆腔内广泛紧密相连,病灶不能完全去除,术后行内美通药物治疗。

    2  讨论

    2.1  发病率及发病机制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文献报道极少,曾报道发生率为0.03%~1.73%[1],本文报道为0.19%。本症系功能性子宫内膜种植于创伤疤痕部位,多发生于剖宫取胎术后或剖宫产术后[2],是由于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未注意手术操作规程而造成的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应当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如本文中有1例是双胎前置胎盘,术中需要切开和弄碎胎盘,用手清除子宫下段的胎盘碎屑,因而使子宫内膜直接接触腹壁切口的机会增多。另外,产科医师常常为了避免术后阴道出血量多,而用干纱布块清理宫腔数次,使子宫内膜间质脱落增多,致发病率上升。

    2.2  诊断  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凡是在剖宫产术后(无其他妇科手术)在腹壁切口处出现与月经周期相关的周期性疼痛,都应该首先考虑本病,典型的症状为行经时疼痛加剧,结节增大,月经后疼痛减轻,结节缩小。在临床诊断困难时,可在腹壁肿块处穿刺细胞学检查及查血CA125[3],而B超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无多大的临床意义。

    2.3  治疗及预防  本病治疗首选手术,但若病变范围广,且与盆腔粘连广泛,还应当考虑术后辅助以内美通药物治疗,本组病例全部手术治疗,其中4例辅助以术后药物治疗[4],至今未见1例复发。

    积极预防本病是当前医务工作者必须做到的,为了避免本病的发生,笔者认为剖宫产术时应特别注意用纱布或者有尾布保护腹壁切口,清理宫腔的纱布不能来回重复地使用,缝合筋膜层后应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并用干纱布蘸干,可防止子宫内膜在腹腔或腹壁切口处种植。只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在手术过程中注意保护好腹壁切口,该病的发生率一定会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  叶之美,卞度宏.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实用妇科杂志,1987,3(6):197

    2  陈韵仙节译.剖宫产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0,17(2):97.

    3  杨帆,张令浩.CA125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2,19(2):84.

    4  朱萌芝,戴吉茹,张红霞.内美通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6,12(5):293.

    笔者单位: 648816 湖北宜昌,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  

   (编辑:邓  锋)

作者: 刘志薇,望玉芹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