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20期

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pdf)【摘要】目的探讨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病人72例,随机分为注药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6例,注药组于胸腔内注入尿激酶10万u。比较两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及胸膜厚度。结果注药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平均为......

点击显示 收起

  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病人72例,随机分为注药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6例,注药组于胸腔内注入尿激酶10万u。比较两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及胸膜厚度。结果  注药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平均为1421±208ml,显著多于对照组的756±214ml,P<0.01;注药后胸膜厚度为1.92±0.41m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2±1.2mm,P<0.05。结论  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积液,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为尿激酶激活纤维蛋白酶,降解纤维蛋白。

    【关键词】  尿激酶;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胸腔积液;结核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常由于治疗不当,或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液导致包裹性积液。包裹性胸腔积    液,特别是多房性包裹性胸腔积液形成后,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我院自2000年以来对36例结核性胸膜炎导致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在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同时加尿激酶(山东烟台北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胸腔内注射治疗,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2例患者为我院2000~2004年收治的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18~56岁,平均34岁;病程20~60天,平均30天。对照组36例,男24,女12例;年龄17~59岁,平均33岁;病程16~58天,平均31天。两组患者临床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依据  (1)以发热、咳嗽、胸痛发病,伴有典型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盗汗、乏力等)。(2)胸腔B超检查证实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或胸部X线、CT扫描发现胸腔积液(单侧或双侧),合并或不合并肺部活动性结核。(3)有胸腔穿刺抽液或多次抽液治疗。(4)经痰菌检查、胸腔积液化验或结核菌素试验等证实结核菌感染。(5)入院后再次胸部X线、CT扫描及B超检查证实为包裹性胸腔积液。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强化抗结核、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胸腔穿刺抽液后胸腔内注射地塞米松10mg,部分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或在外院已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者)加泼尼松25~30mg/d,分2次口服,每周减量5mg,总疗程4~6周。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用B超定位包裹性胸腔积液最大腔。然后胸腔穿刺,抽液有胸腔积液抽出后,放出少量积液(不少于20ml)。经穿刺针向胸腔内注入用生理盐水20ml溶解的尿激酶10万u,然后嘱患者在床上翻转以利尿激酶充分接触纤维分隔。次日再次胸腔抽液。如抽液顺利,尽量一次将胸液抽净;然后再次注入含尿激酶8~10万u的生理盐水20ml;如抽液不畅或与估计积液量不符,亦再次注入含尿激酶10万u的生理盐水20ml,此后B超探查证实包裹部位蜂窝状分隔溶解后再次抽液,直至其直径<1.50cm不宜抽出为止。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出院后1、3个月,半年及疗程结束时(9~12个月)复查胸部X线或CT及胸腔B超。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中31例经1次胸腔内注射尿激酶后,次日可1次抽净胸腔积液,抽量250~650ml,平均320ml;5例经两次尿激酶注射后基本抽净胸腔积液。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均经胸部X及B超证实,原包裹性积液基本吸收后出院。该组患者平均住院14天,出院后继续完成化疗方案,1个月后随访,12例胸部X线提示患侧肋膈角变钝;3个月后6例患侧肋膈角变钝;6个月后3例肋膈角稍变钝;治疗结束时患者无胸膜增厚、钙化及支气管胸膜瘘发生;1年后后随访未发现复发及胸膜钙化者。3例患者诉穿刺部位酸痛不适,经热敷后缓解;未出现出血现象,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检查差异无显著性(P>0.05)。

    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平均住院32天。出院后随访第1个月经胸部X线、B超等检查,包裹性积液均持续存在;第3个月复查26例积液较前减少;半年后21例持续存在包裹性积液, 1年后16例胸膜粘连增厚或钙化。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注药前后壁层胸膜厚度的变化  (略)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胸腔内注入尿激酶对于结核性胸腔积液的引流,减少粘连、包裹有显著疗效。结核性胸腔积液中含有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易沉积于胸膜,形成“纤维素苔”,充当炎症细胞的趋化物,影响血管通透性,促进成纤维细胞粘附和增殖,产生胶原蛋白、粘多糖,使胸膜肥厚、粘连、包裹,易形成小房[1]。

    结核性胸膜炎采取抗结核和分次抽液治疗,通常收效较快。但如果延误治疗、反复抽液但未抽净积液或行胸腔内注射异烟肼、链霉素等方法,可导致包裹性积液。结核性胸腔积液一般为渗出液,常富含蛋白质,在胸腔内存在时间过长,大量纤维蛋白沉着,胸膜产生粘连,以及干性胸膜炎反复感染及反复炎症刺激均可导致包裹性胸腔积液[2]。包裹性积液特别是多房性包裹性积液,治疗效果不佳,最终可致胸膜肥厚钙化,甚至形成脓胸、支气管胸膜瘘。

    尿激酶属第一代溶栓剂,能非特异性地将纤溶酶原激活成纤溶酶,一分子尿激酶能产生一分子纤溶酶,激活的纤溶酶可降解纤维蛋白。本研究结果表明,注入尿激酶后胸液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明显增高,证实尿激酶激活纤溶酶,降解了胸膜腔中的纤维蛋白,从而降低胸腔积液的粘稠性,清除胸膜粘连及分隔,增加了胸液引流量,使肺得以重新复张。尿激酶可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其副作用主要是出血[3]。治疗组患者凝血功能监测,无明显异常,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均无延长现象,但纤维素分隔溶解良好,包裹性积液治疗有效100%。疗效明显优于导管引液的方法(66%~83%)[4]。 

    本研究显示尿激酶治疗复杂性胸腔积液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局麻下在床旁就可完成操作,缩短住院时间;注入药物后不需置管,减少感染发生机会;术后即可自动体位,减少卧床的痛苦;治疗过程中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未出现异常等优点,且疗效确切,适于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穆魁津,何权瀛.胸膜疾病.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97-99.

    2  张敦熔.现代结核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62-263.

    3  周自永,王世祥.新编常用药物手册,第3版.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789-790.

    4  Klein JS,Schultz S,Heffner JE.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of the chest : image-guided percutaneous drainage of pleural effusions ,lung abscess, and pneumothorax. Am J Roentgenol, 1995,164:581-588.

    作者单位:276034 山东临沂,临沂市胸科医院 

  (编辑:齐  永)   

作者: 赵琪, 郭瑞英, 徐慧敏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