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7年第7卷第13期

辨证治疗中风偏瘫60例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偏瘫症的效果。方法将90例中风后遗偏瘫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按中医辨证分型施治:(1)阳亢血瘀,经络阻滞组:石决明、毛冬青、桃仁、归尾、豨莶草、地龙、田七、红花、天麻、川芎、桑枝、忍冬藤、全蝎。(2)血虚挟瘀,经络阻滞组:当归、赤......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偏瘫症的效果。方法 将90例中风后遗偏瘫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按中医辨证分型施治:(1)阳亢血瘀,经络阻滞组:石决明、毛冬青、桃仁、归尾、豨莶草、地龙、田七、红花、天麻、川芎、桑枝、忍冬藤、全蝎;(2)血虚挟瘀,经络阻滞组:当归、赤芍、川芎、桃仁、地龙、红花、鸡血藤、葛根、 丹参、田七进行治疗。对照组用吡拉西坦(脑复康)片0.8g,每天3次;华佗再造丸6g,每天3次。均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8.3%,对照组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中风后遗偏瘫症按阳亢血瘀、经络阻滞组和血虚挟瘀,经络阻滞组分型施治效果较佳。

【关键词】  中风偏瘫 中医药疗法


    近30年来,笔者治疗了60例中风偏瘫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90例,均为本院及澄海中医院诊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50~83岁,平均66.15±2.6岁;全部均有急性发作史,属脑出血者17例,属脑血栓形成或脑梗死者43例;有中枢性面瘫31例,语言障碍11例,部分患者伴有烦躁、头晕、口干少津、耳鸣、偏盲、健忘或大小便改变。体检:伴高血压36例,伴颈椎病25例,伴糖尿病33例,肌力0~Ⅰ级28例,Ⅱ级32例,肌张力高13例,肌张力低47例。合并高血压病12例,冠心病8例,皮肤感染3例,月经不调4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2~78岁,平均63.2±1.8岁;属脑出血者8例,属脑血栓形成或脑梗死者22例;合并血管、神经、感染等并发症11例,部分患者兼2种以上并发症,其中高血压病6例,冠心病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等资料经统计学均衡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偏瘫的诊断要点,肌力Ⅰ~Ⅱ级、偏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1]。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拟定。分为2型:即(1)血虚挟瘀,经络阻滞型:头目眩晕,面色苍黄,唇舌淡白,肢体发麻,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语蹇言涩,健忘,或耳鸣,脉细涩无力或脉虚弱,舌淡苔白。(2)阳亢血瘀,经络阻滞型:头眩或痛、半身不遂,肢体发麻或肌肉润动,目盲视物不清、耳鸣、少眠多梦、口眼歪斜、言语蹇涩、舌体活动不灵活、脉弦有力或涩,舌质红或带紫斑、苔白。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1.3.1.1  血虚挟瘀,经络阻滞型(36例)  予和血活血,化瘀通络。基本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赤芍[3]、川芎[4]、桃仁、地龙各10g,红花4g(或藏红花1g),鸡血藤[5]20g,葛根15g,丹参[6]12g,田七3g。大约于发病后4~8天接服此方。加减药物:北芪15g,桑椹子12g,首乌12g,水蛭4g。水三碗半煎存八分,渣水二碗煎存六分,分两次在一天内服完。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1.3.1.2  阳亢血瘀,经络阻滞型组(24例)  治予平肝潜阳,化瘀通络。基本方:先煎石决明、毛冬青各30g,桃仁、归尾[7]、豨莶草、地龙各10g,冲田七3g,红花4g,天麻6g,川芎各8,桑枝30g,忍冬藤15g,全蝎3只。约于发病后第4天起接服。加减药物:路路通、穿山甲、赤芍、僵蚕各10g,蜈蚣2条,椿根藤15g。水三碗半煎存八分,渣水二碗煎存六分,分两次在一天内服完。连服3个月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

    1.3.2  对照组  用吡拉西坦(脑复康)片0.8g,每天3次;华佗再造丸6g,每天3次。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主要症状完全消失,血压达到正常范围,肌力达Ⅳ°以上,生活能自理者。显效:主要症状好转,体征大部分消失,肌力达Ⅲ°以上者,卧床患者能下床扶杖行走或扶杖改为弃杖而行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者。好转:主要症状及体征经治疗后有所改善者。无效:主要症状及体征经治疗后与治疗前无变化或有所加重者。30天为1个疗程,休息4天后继续下1个疗程的治疗。

    2  结果

    治疗组60例中,基本痊愈26例(血虚挟瘀经络阻滞型15例和阳亢血瘀、经络阻滞型11例),显效12例(血虚挟瘀、经络阻滞型7例和阳亢血瘀、经络阻滞型5例),好转15例(血虚挟瘀、经络阻滞型8例和阳亢血瘀、经络阻滞型7例),无效7例(血虚挟瘀、经络阻滞型4例和阳亢血瘀、经络阻滞型3例),本组经治疗1~2个疗程总有效率为88.3%。对照组30例中,基本痊愈9,显效4例,好转5例,无效12例,本组经治疗1~2个疗程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病例介绍

    患者,男,51岁。2001年11月22日,头目眩晕、神昏持续3天,面色苍黄,唇舌淡白,肢体发麻,左半身不遂,健忘,耳鸣1周。1周前突然头目眩晕,跌倒于地,神昏,经中西医治疗3天后,神清,转为面色苍黄,唇舌淡白,肢体发麻,左半身不遂,健忘,耳鸣, 脉虚弱,舌淡苔白。CT检查:右侧丘脑区腔隙样脑梗死。查 左上肢肌力Ⅰ~Ⅱ级,下肢肌力Ⅰ~Ⅱ级。西医诊断:脑梗死。中医诊断:中风,系血虚挟瘀,经络阻滞。治予和血活血,化瘀通络。处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赤芍、川芎、桃仁、地龙各10g,泡服藏红花1g,鸡血藤20g,葛根15g,丹参12g,田七3g。水三碗半煎存八分,渣水二碗煎存六分,分两次在一天内服完。另用步长脑心通胶囊2粒,每日3次。连服以上处方,加减药物:北芪15g,桑椹子12g,首乌15g,杜仲12g,伸筋藤12g。治疗至  2002年3月9日面色转红润,唇舌淡红,夜眠安静,耳鸣消失,或脉略虚,舌红苔薄白,肌力Ⅲ级能独立走路。随访5年,至今身体健壮,能肩挑55kg的重担。

    4  体会

    偏瘫症的治疗首要是分出血虚挟瘀、经络阻滞型和阳亢血瘀、经络阻滞型来,两证共同点是皆有留瘀,皆应活血通络以通瘀。而不同点则阳亢血瘀型一般除用活血通络药以外,还要配入潜阳之品;血虚挟瘀型经常在活血通络药的基础上加入补血、补肾或(兼有气虚)补气之品,两者在施治时切切不可混淆。上海的黄文东[8]提出:要严格掌握使用补药的指征。“若中风初起,表现为肝阳亢盛,如头重脚轻,耳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面红,心烦易怒,脉弦或弦劲者切不可贸然(投补)从事,乱投补阳还五汤,错用黄芪。”张锡纯[9]也有类似的论述,这些都是发自肺腑之言,不可不察。另治疗本病要持之以恒,守方长服方能奏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60.

3 李聪智,牟新军.中风先兆的中医药治疗概况.中国中医急症,2005,14(7):681.

4 李可法.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05,14(8):723.

5 唐光钰,李映国,杨慧琴.中风防治系列制剂配合血稀生物平衡疗法治疗缺血性脑率众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05,14(8):725.

6 蔡永敏,李燕梅.中风回言胶囊治疗中风失语120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2005,46(10):757.

7 贺铁豪.脑脉泰胶囊治疗中风后遗症50例临床研究.中医杂志,2005, 46(8):603.

8 黄文东.黄文东医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0.

9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51.


作者单位:515031 广东汕头,汕头市中心医院中医科

作者: 许友明 蔡舜金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