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9年第9卷第1期

兰溪市医疗机构247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兰溪市各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方法对兰溪市2004年1月—2008年6月各医疗机构上报给药品不良反应检测室的2471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71例ADR中,17~45岁年龄段患者ADR发生率高(42。29%),男性......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兰溪市各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 方法 对兰溪市2004年1月—2008年6月各医疗机构上报给药品不良反应检测室的2471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471例ADR中,17~45岁年龄段患者ADR发生率高(42.29%),男性略高于女性,静脉给药方式是导致ADR的重要途径(77.94%);ADR发生率最多的为抗感染药(51.92%),其中绝大多数由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引发,其次为中药制剂;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48.93%),其次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损害。 结论 ADR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以减少和避免ADR发生,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分析; 监测

药品具有二重性,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2004年颁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对ADR报告的收集分析、评价、报告进行了相应的规定。随着ADR监测制度在我国不断深入,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及药师对于ADR的报告意识也不断加强,本文就兰溪市医疗机构2004年1月—2008年6月间收集到的2471例      ADR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掌握本市和医疗机构ADR发生的特点,旨在避免严重ADR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市各医疗机构2004年1月—2007年6月的ADR报告2471份,其中市人民医院1252例,市中医院621例,市二院128例,妇保院98例,其他各医院共372例。利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方法,将其中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ADR的结果等相关目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的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2471例ADR报告中,男1332例(占53.9%),女1139例(占46.1%),男性发生率略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17:1,患者年龄为5个月~82岁,发生ADR的年龄分布见表1。表1  发生ADR的年龄分布

    2.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为1926例,占77.94%,口服给药为495例,占20.03%;其余还有肌肉注射、皮下注    射、局部外用、吸入给药、阴道用药等。引发ADR的用药途径分布见表2。    表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2.3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分布  在2471份ADR报告中,引发ADR药品共有17类,其中抗感染药最多占51.92%,其次为中药制剂18.90%,其中以中药针剂静脉给药所占比例最大,引发ADR药品种类及代表药品见表3。

    2.4  临床表现  2471例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全身性损害等方面,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总数48.93%,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肤过敏,经抢救治疗可恢复正常。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见表4。  表3    引发ADR药品种类及代表药品 表4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5  ADR的转归   ADR的转归有治愈、好转、后遗症、死亡等情况。绝大多数ADR在停用可疑药物,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或治愈。有极少数严重ADR可能导致后遗症。

   3  讨论

   本组2471例ADR报告中,男性略多于女性,由表1可知17~45岁1045例发生率较高(42.29%),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压力较大,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导致患病几率增加,用药机会加大有关,或者该年龄段人群在治疗过程中大多选择静脉给药方式有关。  由表2可知,静脉给药占绝大多数(77.94%),其主要原因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无肝脏首过效应,而且受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影响[1],故其作用及ADR较其他给药途径迅速而强烈;可能还与滴注速度过快、输液器材质量、输液环境、患者个人体质等因素有关[2]。提示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尽量采用非静脉给药途径,必须静脉用药时要注意尽可能地采取用药监护。  由表3可知,抗感染药发生ADR的比例占51.92%,中药制剂18.90%,与刘滔滔等[3]的报道相似  。抗感染药品种繁多,其中喹诺酮类发生率高,可能与此类药品抗菌谱广,不用皮试,而被广泛使用有关。提示喹诺酮类产生耐药与被广泛使用有关。中药制剂位居第2,绝大多数为静脉注射给药,可能与其提取方式较原始、加工较粗糙、成分复杂、质量不稳定等有关[4]。提示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除遵循合理用药原则外,需要进一步对其安全性、处方合理性能和工艺等方面进行再评价。  由表4可知2471例报告中所涉及的损害类型最常见的为皮肤及附件损害,以过敏反应为主,如局部或全身性皮肤过敏、瘙痒斑疹等。主要原因是药疹,由变态反应所致,目前临床上的一些常用药如抗感染药、中药制剂及生物制剂等具有较强的抗原性进入人体后较易引起变态反应[5]。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机体内CD4+、CD8+增多有关。  ADR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 尤其是应加强药师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以便提高药物治疗水平,进一步密切医药结合,从而减少和避免ADR发生,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凌春燕,张晋萍,葛卫红.我院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2005,16(9):455.

2 葛双全.输液反应2326例原因分析.中国药房,2005,16(4): 455.

3 刘滔滔,陈龙英,杨玉芬,等.5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分析.广西医学,2006,28(8):1292.

4 张力,杨晓晖,张臣.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相关对策.中国医药学报,2004,19(8):496.

5 金晓琨,修素英,赵环宇,等.我院2005年24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2007,18(5):378.


作者单位:浙江兰溪,兰溪市人民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