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9年第9卷第2期

伤寒误诊1例报告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关键词】伤寒误诊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其临床类型有轻型、暴发型、迁延型和逍遥型。本院误诊伤寒逍遥型1例,现报告如下。剖腹探查,病理诊断:伤寒肠穿孔,送检组织符合伤寒肉芽肿改变。...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伤寒 误诊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其临床类型有轻型、暴发型、迁延型和逍遥型。本院误诊伤寒逍遥型1例,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55岁,农民。因低热,乏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5天入院。病后仍能坚持工作,经当地医生治疗(所用药品名、量不详)无好转,遂来我院求治。门诊以“上呼吸道感染”收入住院治疗。过去体健,无传染病史。子女及配偶均体健。入院查体:T 36.5℃, P 82次/min,R 21次/min,BP 120/80mmHg。皮肤巩膜无黄染。头颈器官无特殊。双肺无特殊。心率84次/min,各瓣膜无杂音。腹膨隆,肝脾未扪及。右下腹可扪及一大小约6cm×8cm的包块,质软,边界清楚,深压痛。无反跳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6~7次/min。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5×109 /L,中性粒细胞70%,嗜碱性粒细胞0.7%;大便常规:无异常;小便常规:无异常。胸部后前位片:双肺未见异常。入院后经补液、抗炎及对症治疗5天,病情好转,病人自动出院。出院后第7天,患者因发热、腹痛收入外科治疗。剖腹探查,病理诊断:伤寒肠穿孔,送检组织符合伤寒肉芽肿改变。住院15天,治愈出院。

      2  讨论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1]。未患过伤寒或未接种过伤寒疫苗的个体均为易感人群。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摄入伤寒杆菌后,未  被胃酸杀灭的部分到达回肠下段,穿过黏膜上皮屏      障,侵入回肠集合淋巴结( Peyer’s  patches)的单核吞噬细胞内繁殖形成初发病灶,进一步侵犯肠系膜淋巴结,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菌血症。临床上处于潜伏期。伤寒杆菌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繁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二次菌血症。伤寒杆菌向肝、脾、胆、骨髓、肾和皮肤等器官组织传播,肠壁淋巴结出现髓样肿胀,增生坏死。临床上处于初期和极期。在胆道系统大量繁殖的伤寒杆菌随胆汁排到肠道,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另一部分经肠道黏膜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结,使原已致敏的淋巴组织发生更严重的炎症反应,引起溃疡形成。临床上处于缓解期。极期和缓解期可以引起肠出血和肠穿孔。临床特征为:(1)持续发热;(2)表情淡漠;(3)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消化道症状;(4)相对缓脉;(5)玫瑰疹;(6)肝脾大;(7)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1]。本例属于伤寒逍遥型。当地无伤寒疫情,患者未接触伤寒病人,配偶及子女均健康。无典型的伤寒临床特征,仅有低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无发热,脉搏正常,无玫瑰疹、肝脾肿大等体征。实验室检查:WBC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大便常规、小便常规均无特殊。胸部后前位片:双肺未见异常。因此致使本例误诊。  误诊的原因及教训:(1) 对伤寒逍遥型警惕性不高;(2) 病人住院时间太短,不利于临床观察;  (3) 未做伤寒特异的肥达氏反应。

【参考文献】
  1 李学渊.内科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1-32.

2 杨绍基.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9-131.

(编辑:齐 永)


作者单位:629300 四川大英,大英县河边中心卫生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