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眼耳鼻喉杂志2008年第5卷第2期

白内障并发虹膜病变2例

来源:《中华现代眼耳鼻喉杂志》
摘要:【关键词】白内障虹膜病变手术记录1病例介绍例1,男,54岁,右眼外伤后视力逐渐下降1年,现视物不清,来院检查,视力0。01,角膜透明,前房中深,虹膜根部1:30~11点钟断裂并下垂,晶体皮质浑浊,核3级,上方部分晶体悬韧带断裂,眼底窥不入,诊断为外伤性白内障,虹膜根部断裂。在眼表面麻醉下圆规测量虹膜裂......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白内障 虹膜病变 手术记录

    1  病例介绍

    例1,男,54岁,右眼外伤后视力逐渐下降1年,现视物不清,来院检查,视力0.01,角膜透明,前房中深,虹膜根部1:30~11点钟断裂并下垂,晶体皮质浑浊,核3级,上方部分晶体悬韧带断裂,眼底窥不入,诊断为外伤性白内障,虹膜根部断裂。在眼表面麻醉下圆规测量虹膜裂口长约5.9 mm,托吡卡胺点眼,瞳孔下方散大,设计了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加虹膜裂伤修复术。手术方法:球后麻醉,开睑器开睑,固定上提肌,做球结膜瓣,分离止血,对应虹膜裂伤口做长约6 mm半层巩膜垂直切口,剥离长约2.5 mm角巩膜隧道,内切口中央距角膜缘内0.5 mm,周边为1 mm,穿刺进入前房,注入黏弹剂,虹膜钩钩住上方虹膜,截囊,水分离,游离核,扩大内切口约6.5 mm,黏弹剂托起断裂虹膜,劈核,圈套器自虹膜断裂口伸入晶体核下,娩核,抽吸干净残留皮质,使人工晶体自虹膜断裂口植入囊袋内,一襻处于3点位,另一襻于9点弹入囊袋内,断裂虹膜褥式缝合,缝于内切口中央一针,置换黏弹剂,关闭切口两针,林格液充填前房,球结膜瓣自然复位并覆盖切口,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0.4 ml球结膜下注射。术后4天视力0.5,眼内反应轻,瞳孔居中,人工晶体稳定,无眩光、畏光症状。本例白内障合并虹膜断离,术前检查见虹膜断裂口较长,裂口位于上方,设计了娩核及晶体植入均从虹膜裂口进行,解决了瞳孔小型非超声乳化手术的难题;术中避免了断离虹膜的损伤,对断裂部分进行了复位,避免了术后眩光、畏光症状。晶体植入时避免上方晶体悬韧带的受力,减轻了手术损伤,保证了人工晶体的稳定性。     

    例2,患者,70岁,10年前曾患青光眼,行双眼小梁切除术,未采用显微镜技术,现右眼失明,左眼视力渐降3年,门诊以“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成熟期”收入病房,眼科检查:左眼视力眼前手动,红绿色觉佳,眼球无充血,球结膜上方瘢痕形成,角膜透明,虹膜根切口大小约3 mm×3 mm,仅存瞳孔缘虹膜相连(宽约1.5mm),晶体浑浊,核四级,眼底窥不入。患者角膜缘12点左右不适合再做手术切口,虹膜上方仅剩窄条与两边相连,且晶体核硬,手术难度较大,经过仔细的思考,设计了手术方案,方法如下:旋转显微镜头,使镜筒位于眼球颞侧,表面麻醉,与颞侧做球结膜瓣,角巩膜缘2点~4点半位做隧道切口,刺入前房,截囊,水分离,游离核至前房,先使下部分核转入前房,后上部分旋入,注意勿损伤虹膜条,扩大内切口,劈核,娩核,抽吸残留皮质,植入人工晶体,使晶体两襻处于3点9点方位,关闭切口两针,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球结膜下注射,回病房,术后4天视力0.4,无其他不适。  

    2  讨论

    目前,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白内障发病率较高,影响人们的生活,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手术设备投入少,学习周期短,是一种非常适合基层群众的术式,极大促进了我国的眼科防盲事业。白内障患者有时合并其他眼球病变,如角膜、虹膜病变,青光眼、眼外伤等疾病,给手术治疗带来困难。其中白内障合并虹膜病变的病例经常遇到,以上两例就是这种情况。虹膜生理作用为:调节瞳孔大小,保证视物清晰度;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避免视网膜光损伤;且对术后人工晶体的稳定起到屏障作用。虹膜组织易破碎,受刺激可产生无菌性炎症,继发眼球病变,术中保护好病变的虹膜,对于手术预后非常重要。上述2例患者,设计合适的手术切口、晶体核娩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方式,并且术中合理应用黏弹剂,尽量减少眼球损伤,术后视力恢复良好。可见根据眼部病情的不同,广开思路,另辟蹊径,采取灵活的手术方法,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避免加大眼球损伤,杜绝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作者单位:271500 山东东平,东平县中医院眼科

作者: 王民 刘焕芹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