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5期

急性杀鼠剂中毒48例救治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杀鼠剂按其作用可分为急性杀鼠剂与慢性杀鼠剂两类:前者指老鼠进食毒饵后在数小时至1d内死亡的杀鼠剂,如毒鼠强、氟乙酰胺等,后者指老鼠进食毒饵数天后毒性才发作,如抗凝血类杀鼠剂敌鼠钠、溴敌隆等。本文追踪我院1996年1月~2003年4月儿科抢救急性杀鼠剂中毒儿童48例,将全部康复的救治经验报告如下。48例中,毒鼠强中......

点击显示 收起

   杀鼠剂按其作用可分为急性杀鼠剂与慢性杀鼠剂两类:前者指老鼠进食毒饵后在数小时至1d内死亡的杀鼠剂,如毒鼠强、氟乙酰胺等,后者指老鼠进食毒饵数天后毒性才发作,如抗凝血类杀鼠剂敌鼠钠、溴敌隆等。本文追踪我院1996年1月~2003年4月儿科抢救急性杀鼠剂中毒儿童48例,将全部康复的救治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8例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最    小为1岁3个月,最大为15岁,平均年龄3.7岁。6~8岁的儿童占38%。48例中,毒鼠强中毒29例(占58.7%),氟乙酰胺中毒11例(占22.9%)。其他中毒8例(占18.4%)。

   1.2 临床表现

   1.2.1 毒鼠强中毒 29例中惊厥例数25例,其中惊厥持续状态13例,阵发性惊厥12例,29例中意识改变22例,呕吐25例,腹痛5例。29例中均在误服后30min内发病。实验室检查:血Hb正常29例,肝功能异常22例,CK升高23例,血电解质正常29例。

   1.2.2 氟乙酰胺中毒 16例中惊厥5例,呼吸困难和痰多4例,恶心呕吐6例。实验室检查:血象正常11例。肝功能异常6例,CK增高5例。

   1.3 诊断 48例中全部有明显误服杀鼠剂病史。误服食物中均检验到毒鼠强、氟乙酰胺、敌鼠钠。

   1.4 救治

   1.4.1 催吐与洗胃 详细询问病史,尽快明确杀鼠剂的名称、中毒途径、摄入的量与时间及出现症状的时间。对神志清楚的中毒者均先行催吐,其中抽搐、昏迷或其他症状明显优先洗胃 [1]  。对于经口服中毒者可用生理盐水洗胃,一般在发病后24h内均应洗胃并留置胃管供反复洗胃,直至洗净,一般应重复2~3次,可于首次洗胃后2、4、24h各再用温水洗胃1次,每次洗胃后加入活性炭吸附毒物,口服氢氧化铝凝胶或生蛋清保护胃粘膜。

   1.4.2 促进毒物排泄 输液:5%~10%GS或4∶1,利尿:速尿1mg/(kg·次),2~3次/d静滴,硫酸镁口服或胃管饲入。

   1.4.3 抗惊厥、止抽搐 可用安定、咪唑安定、鲁米那、苯妥英钠控制惊厥,对氟乙酰胺中毒病人要注意低钙血症和低血糖,常规应用钙剂和纠正低血糖可使惊厥易于控制。如常规惊厥不能控制惊厥的,可考虑应用麻醉剂或肌松剂,控制惊厥。轻、中度中毒有惊厥的患儿只需负荷剂量鲁米那10~15mg/kg肌注,在12h后每天5~8mg/kg维持2~3d,期间配合安定静注或保留灌肠,或咪唑安定0.1mg/(kg·min)泵维持即可很好控制惊厥。

   1.4.4解毒治疗毒物检测明确后,所有病例均静滴大剂量维生素B6(100~200mg),乙酰胺是氟乙酰胺的特效解毒剂,儿童可按100~300mg/kg分2~4次肌注,一般给药5~7d。二巯基丙磺酸钠为重金属中毒的有效解毒剂,近年来应用[2]于抢救对有抽搐和意识障碍者采用每次5mg/kg肌注:第1天q8h,第2天q12h,第3天改为qd连用5d。对不能排除氟乙酰胺中毒者或有混合鼠药中毒者可用乙酰胺。

   1.4.5 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应根据血气电解质结果及时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情况,维持内环境稳定。

   1.4.6 急性中毒性脑病处理要点 对于重症患儿,呕吐和频繁抽搐极易发生气道梗阻和呼吸抑制,提倡及早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给予机械通气。用20%甘露醇1g/(kg·次)视病情轻重可用4~6h重复,速尿1mg/(kg·次),2次/d静滴,以及早期、适量、短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0.5~ 1mg/(kg·次),2次/d,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4~8mg/(kg·次)静滴,有利于减轻脑水肿,提高脑细胞对毒物与缺氧的耐受性。在首选的一线止惊剂鲁米那或苯妥英钠符合基础上临床可应用维持时间短、起效快的安定,对于极度兴奋,反复抽搐伴高热的患儿,积极控制高热是治疗惊厥的重要手段之一,适时采用冰敷、冰枕、冰帽等物理降温措施控制高热,采用亚冬眠疗法对降温脑代谢,减轻脑损害有利,对于不能控制的惊厥可考虑应用麻醉剂、肌松剂治疗。对于重症中毒儿童反复惊厥、昏迷和呼吸抑制者可考虑应用纳洛酮。有报道有机氟农药中毒儿童经使用纳洛酮0.2~0.4mg/h一次静注直至清醒,能较快解除呼吸抑制,止惊、催醒和改善脑代谢 [3]  。促进神经脑细胞恢复(ATP20mg,CYC15~20mg。辅酶A50~100u,VitB 6 100mg,1,6-二磷酸果糖2.5g静滴每天1次,疗程1周)。预防感染防止并发症。

   2 结果

   48例经抢救后全部脱险、康复。其中12例经急诊留观治疗24~72h后离院,36例住院治疗7~14d后康复出院,无一例死亡。随访6个月,无一例遗留后遗症状。

   3 讨论

   3.1 严密的组织与实施是抢救成功的保证 中毒后尽可能早洗胃,防止窒息和控制惊厥是急救的重点,尤其是群体急救中毒更需要急救中心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

   3.2 及时准确的诊断为抢救决策提供了依据 据本毒物主要危害神经系统和死亡原因为强直性抽搐致呼吸衰竭的特点 [4]  ,果断采取止惊厥、抗抽搐措施以及其他有效的对症(解毒)治疗。而明显染毒食品则可据中毒者进食量的多少进行分组监护、救治,确保重点突出,合理应用人力、物力资源。笔者认为,凡救治群体中毒时,应指派专人或专门小组负责毒物检测,确定为抢救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及时果断的抢救措施是病人全部康复脱险的关键 (1)早期洗胃和反复洗胃是最值得提倡的有效清除毒物措施:对于所有经口中毒者,原则上都会立即给予洗胃,但往往都会忽视反复洗胃,1~2次洗胃不易将胃粘膜皱襞上的毒鼠强微粒洗净,胃排空过程中也不可能将所有胃液排入小肠,而微量的毒鼠强吸收即可导致症状的连续。有学者 [5]  对毒鼠强中毒24h后死亡的病例进行尸检,发现胃组织中还能检测出一定浓度的毒鼠强,因此毒鼠强中毒要强调反复洗胃。(2)及时镇静止惊,全面预防用药毒鼠强中毒致死原因主要为持续性强直性抽搐导致的呼吸衰竭 [6]  ,故对抽搐者予以有效镇静止惊治疗极为重要。有报道认为 [7]  毒鼠强中毒其致惊厥作用是拮抗γ-氨基丁酸(GABA)作用的结果,这种作用是可逆的。7例抽搐者,经静注安定后均得以有效控制,此外,患儿对救治场面恐惧,情绪紧张,更易出现抽搐。其中有1例服毒量较大的儿童持续抽搐,昏迷长达10d,抢救期间主要应用药物就是肌松剂和麻醉剂。异丙酚为新型速效短效麻醉药,其作用强于硫喷妥钠1.8倍,可明显抑制呼吸,降低脑血流量,氧的消耗量和葡萄糖的代谢,经肝代谢,人体内消除半衰期为34~64min。潘龙为非去极化型肌松剂,可被新斯的明所逆转。潘龙静注后1min起效,2~3min作用达高峰,作用维持30~60min。连续给药无蓄积性,绝大部分经肾脏排泄。缺点是:使呼吸肌麻痹,必须在心电呼吸监护下和气管插管切开的前提下应用。(3)充分重视解毒治疗:大剂量的维生素B 6 有解毒及止惊作用,可降低病死率。本组病人均应用大剂量维生素B 6 治疗,针对毒源应用乙酰胺,二巯基丙磺酸钠,无一例死亡,在救治急性杀鼠剂中毒时应加以提倡。(4)早期重视呼吸道管理:对呕吐的患儿,笔者始终强调将头转向一侧,防止呕吐造成窒息。对抽搐频繁的患儿,在院前抢救中即给予气管插管,防止反复强直性抽搐导致呼吸衰竭的 情况下能有效给氧或人工通气,避免发生窒息突然死亡。(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各重要器官功能的保护亦不可忽视。对每一个中毒儿童都得进行全面的呼吸、心率或心电、血压、血氧、体温、血糖、心肌酶、肝功、肾功、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监测,为把握病情和指导治疗提供了依据。与此同时,应用保护脑、心、肝的治疗药物,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唐小红,邝守仁,李来玉.毒鼠强中毒与中毒治疗.中国职业医学,2000,27:52.

   2 林则彬,邢愚,徐惠.儿童集体禁用灭鼠剂中毒及抢救.中国急救医学,2002,22:403.

   3 蔡小芳,严盛芳.纳洛酮在抢救重症乙酰胺中毒中的应用.中国急救医学,1999,19:620.

   4 孟新科.毒鼠强中毒的研究进展.中国急救医学,2002,22(4):245-246.

   5 周亦武,刘良,唐龙.毒鼠强中毒尸检5例病理分析.法医学杂志,1998,14(4):214-215.

   6 徐林发,莫文梅,刘建英.急性毒鼠强中毒71例分析.急诊医学,1998,7(4):232-234.

   7 伏军贤,宗媛,秦国贤.杀鼠剂中毒的诊治及进展.中国急救医学,2002,22(1):59-61.  

   8Jane Roberts C.The action of seven convulsants as antagonists of the CAˉBA response of Limulus.Comparative Biochem&Physiology,1981,70:91.

   作者单位:332000江西省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

   (收稿日期:2004-11-18)

   (编辑海 天)

作者: 赖学锋 程灏 梁小峰 郑丹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