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5期

新式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摘要:自1999年4月~2001年5月,我院新式剖宫产术后经手术和病理确诊,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6例患者皆有孕足月剖宫产史,发病时间在术后6个月~29个月,年龄23~33岁。2临床表现6例均在腹壁切口瘢痕深处发现肿块,月经期可增大,伴局部胀痛或刺痛,经期后疼痛逐渐减轻,肿块缩小。术后病理......

点击显示 收起

  自1999年4月~2001年5月,我院新式剖宫产术后经手术和病理确诊,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例患者皆有孕足月剖宫产史,发病时间在术后6个月~29个月,年龄23~33岁。

  1.2 临床表现 6例均在腹壁切口瘢痕深处发现肿块,月经期可增大,伴局部胀痛或刺痛,经期后疼痛逐渐减轻,肿块缩小。肿块触痛、质韧、实性、不活动,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肿物为单个,大小2~3cm,5例位于切口的左角,1例位于切口的中央。

  1.3 手术与结果 6例患者皆在局麻下行病灶彻底切除术,切口左角的肿块皆侵及腹内斜肌腱膜层,切口中央的肿块侵及腹直肌前筋膜层,一例侵及腹膜。术后病理:镜检为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吞噬细胞,含铁血黄素,及周围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未用药物治疗。随访1年无复发。

  2 讨论

  2.1 发病率 剖宫产术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0.12% [1] ,我院自1999年4月~2001年5月共做新式剖宫产术654例,发病率为0.92%。

  2.2 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包括种植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一般认为系由于高孕酮水平不利于子宫内膜存活,而高雌激素水平可促进子宫内膜种植之故,足月妊娠时孕酮水平高,产后雌激素水平低 落,故内膜存活种植能力均低 [2] 。本文报告的6例患者,手术时间均在我院开展新式剖宫产的初期,可能与手术操作的不当有关:胎盘娩出后,术者的一手放入宫腔,另一只手握住宫底将子宫置于腹腔外,用大纱布擦拭宫腔,未洗手,缝合子宫、筋膜。这些操作易使脱落的子宫内膜种植在切口上。5例子宫内膜异位出现在切口的左角,术者在此处缝线打结,可能因手套上黏附的内膜种植于此。显示出孕足月的子宫内膜有很强的种植能力。

  2.3 治疗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旦发现,尽早进行局部病灶切除手术,切口要足够深,切除病灶的同时一定要切除病灶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和部分正常组织。保证无残留异位灶,以防复发。本组资料显示,只要病灶切除干净,不用药物辅助治疗,就能达到治愈的效果。

  2.4 预防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由于各种宫腔操作均可将子宫内膜带出,应尽量避免:(1)剖宫产术时切开子宫前用纱布保护好切口的周围;(2)不将子宫置于腹腔外缝合,减少手进入宫腔的机会;(3)胎盘娩出后要彻底洗手或更换手套,这是预防子宫内膜种植的重要一步;(4)缝完子宫壁,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切口,缝完筋膜后再次冲洗切口。

  参考文献

  1 钟刚,何副仙.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分析.中国实    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6,12(3):188.

  2 郑怀美.妇产科手术失误及处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11.

  (编辑含 秋)

  作者单位:063600河北省乐亭县医院妇产科

作者: 陈会芳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