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8期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7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摘要:伴随着剖宫产率的居高不下,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患者数也在增加,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痛苦。本文就我院近年来诊治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1996~2005年我院共收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7例。1.2剖宫产术式7例中,6例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例为子宫......

点击显示 收起

    伴随着剖宫产率的居高不下,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患者数也在增加,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痛苦。本文就我院近年来诊治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1996~2005年我院共收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7例。均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患者年龄26~35岁。均为初产妇,病灶大小直径0.5~4.5cm。

    1.2  剖宫产术式7例中,6例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例为子宫体部剖宫产术。腹部纵切口3例,横切口4例。

    1.3  内膜异位病灶3例纵切口病灶均在腹壁切口的上1/3处;横切口中2例在切口右侧外1/3处,1例在左侧切口下2cm处,1例在脐部。

    1.4  发病潜伏期9个月~4年。平均27个月。

    1.5  手术7例患者均在局麻下行病灶切除术,距病灶周边0.5cm处将病灶完整切除。7例中有3例病灶侵及腹膜,4例侵及腹直肌及前鞘。术中见病灶部位血运丰富,易出血。

    1.6  术后随访术后均未行药物治疗。术后3个月~9年,未发现复发病灶。

    2  讨论

    2.1  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目前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其发病机制不清。主导理论是经血逆流、种植和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而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属医源性的散播即直接移植。为手术时将子宫内膜带至切口处,在该处种植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的种植与生长要完成黏附、侵袭和血管形成“三部曲”;此外激素与受体在促进和抑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局部的各种酶、酶抑制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亦在其中产生影响。内异症患者处于一种免疫功能降低状态,位于异处的内膜碎片不能被正常地清除,并在雌激素、细胞因子和酶的作用下,形成异位病灶,产生临床症状。并且有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内异症有家族聚集倾向,可能有先天遗传因素,或者与卵巢癌相似,是由多位点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一种多因素遗传性疾病[1]。本组资料中有1例异位灶在距横切口5cm的脐部,是术前脐部准备致表皮损伤后术中冲洗液将内膜残片带至该处,还是血行转移所致,尚难定论。

    2.2  治疗及预后1cm以上病灶靠药物清除比较困难,故临床中手术切除病灶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彻底切除病灶,异位病灶常与腹直肌筋膜、肌层甚至腹膜有紧密粘连,手术常需要切除部分筋膜或腹膜,应切除病灶周边至少5mm的正常组织,以期切缘干净,防止复发。本组资料显示,只要术中病灶切净,术后不需要辅助药物治疗,治疗效果好,可以治愈不复发。

    2.3  预防(1)把握好剖宫产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以减少内膜移植的可能。(2)术中注意保护切口,特别是在缝合腹壁切口前应彻底冲洗切口。(3)缝合腹壁时更换干净纱布、冲洗仍在使用的手术器械,以防上面带有内膜碎片。(4)术后积极促进产妇的身体恢复,增强抵抗力。(5)进一步宣传母乳喂养,提倡剖宫产术后哺乳,以推迟月经,对腹壁切口瘢痕内异症的预防可能有益。

    2.4  建议在剖宫产术前交待时,增加术后可能出现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内容,向孕妇及家属交待清楚并签字,以防今后发生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3):129.

    (编辑:陆  华)

    作者单位: 061000 河北沧州,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一分院

作者: 李江春 郭洪英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