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21期

慢性呼吸衰竭的氧疗护理进展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慢性呼吸衰竭的氧疗护理进展(pdf)临床上不论基础疾病如何,凡动脉氧分压(PaO2)<7。9kPa(60mmHg)以下的状态持续4周以上者称慢性呼吸衰竭(简称慢性呼衰)[1]。氧疗法是治疗慢性呼衰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对纠正缺氧、挽救患者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氧疗方法不当,护理不当,也能危害患者。现将慢性呼衰患者......

点击显示 收起

    慢性呼吸衰竭的氧疗护理进展 (pdf)

    临床上不论基础疾病如何,凡动脉氧分压(PaO2)<7.9 kPa(60 mmHg)以下的状态持续4周以上者称慢性呼吸衰竭(简称慢性呼衰)[1]。无高碳酸血症者为Ⅰ型,伴高碳酸血症者为Ⅱ型,其临床主要特征是低氧伴高碳酸血症[2]。氧疗法是治疗慢性呼衰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对纠正缺氧、挽救患者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氧疗方法不当,护理不当,也能危害患者。现将慢性呼衰患者氧疗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氧疗的方法

    1.1  鼻导管给氧  鼻导管给氧为临床上较常用的一种给氧方法。鼻导管插入时应缓慢轻巧,深度相当于鼻尖到耳垂的2/3的距离[3]。李秀美等[4]曾对721例患者进行鼻导管插入长度的调查,结果证实以9 cm为最佳,平均长度为9.44 cm,最短为8.53 cm,此误差并不影响氧气的浓度。此法给氧最大的缺陷是机械刺激引起局部黏膜损伤,甚至引起呛咳、憋气致心搏呼吸停止,大大限制了临床应用。近年来,鼻咽部吸氧逐渐被鼻前庭吸氧法所代替。由于鼻导管为橡胶或硅胶制品对鼻黏膜有刺激作用,因此常出现鼻导管插入深度不够或患者擅自外拔现象。刘玉琴等[5]对40例开胸术后患者使用鼻导管吸氧插入不同深度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发现鼻导管插入4~6 cm(鼻尖至耳垂的1/3)即可达到应有效果,还可减轻患者不适感。但<1/3长度时对血氧饱和度影响差异显著,氧疗达不到效果。故笔者认为,鼻导管长度到底对氧疗效果影响如何,可进行大样本量的调查研究,使氧疗有效、舒适。

    1.2  鼻塞法给氧  目前临床上以鼻塞法给氧最为常用。慢性呼衰患者多用此法给氧,给氧时将鼻塞塞入鼻孔,此法无导管刺激黏膜的特点,且鼻毛和黏膜对吸入的气体起过滤清洁的作用,保护呼吸道不受刺激或感染,同时对氧气的温度有调节作用。鼻塞法给氧,是易于推广和应用的给氧方法[6]。其缺点是吸入氧浓度不稳定,不宜于重度缺氧患者使用。

    1.3  面罩法给氧  此法适用于单纯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者,将面罩与面部密闭,以橡胶带固定。缺点是耗氧量大,患者有胸闷、憋气感。同时当服药、咳痰、进食时极为不便,故此法不易为患者接受[7]。

    1.4  呼吸器正压给氧  慢性呼衰患者有严重通气障碍,自主呼吸微弱或无自主呼吸者,可通过此法给氧。Bone等[8]认为当PaO2为4.62 kPa(35 mmHg),血pH值为7.25时,必须插管进行人工呼吸,将供氧的管道与呼吸器相连接,通过人工气道给氧,浓度在30%~50%以内,使PaO2稳定在6.6~7.98 kPa即可。

    1.5  经气管切开处给氧  经气管插管后如果考虑72 h仍不能拔管时,可进行气管切开给氧,需注意无菌操作,每日进行1~2次气切护理,保持窦道口的清洁,如被分泌物污染,应及时更换敷料。可选择一次性的吸痰管代替吸氧管,也可用无菌包装的乳胶尿管代替。吸氧管不宜太粗,由于吸氧管太粗使气管导管孔大部分被占据,一方面不利于肺内气体的交换,另一方面也对气道内的分泌物引流不利[8]。目前临床上应用封闭式吸痰管和湿热交换器(简称人工鼻),使气道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保持气道的湿化,并能有效地防止感染。

    1.6  经气管导管给氧  经气管导管给氧(Transtracheal Oxygen Delivery)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输氧新方法,国内尚未见临床报道。1982年Heimlich首先报道应用气管导管给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法是用16号的Teflon导管在第二、三气管软骨环之间插入气管给氧[9]。1985年Heimlich对导管进行改进,组成了微型导管(HMT),配以轻便氧气筒可随身携带,临床使用方便。此法克服了传统氧疗的缺点,并发症少,输氧效果好,耗氧量低,特别是慢性呼衰患者克服了传统的鼻导管和面罩吸氧带来的并发症[10]。

    2  给氧的浓度

 氧浓度可分为低浓度(24%~35%)给氧,中浓度(35%~60%)给氧,高浓度(60%~100%)给氧三种,低浓度给氧适合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中浓度及高浓度给氧适用于PaO2降低,而PaCO2正常或降低的患者。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必须低浓度氧疗,流量控制在1~3 L/min以内,因为此类患者长期二氧化碳潴留,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呼吸主要靠缺氧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此时高浓度给氧使PaO2迅速升高超过8.0 kPa(60 mmHg)时,自主呼吸受到抑制,故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必须低浓度吸氧。天羽等[8]认为为了预防CO2麻醉,吸入氧浓度最好从24%开始,密切观察PaO2和PaCO2的上升程度,根据需要,每次以2%的浓度逐渐增加。戴莺南等[11]比较47例肺心病 Ⅱ 型呼衰患者在持续低流量吸氧的基础上短期给予高流量4L/min给氧,吸氧后PaO2的增加明显高于单纯低流量给氧,而PaCO2变化不明显。

    3  湿化液的选择

    3.1  湿化抑菌液的效果优于蒸馏水  传统吸氧法在氧气湿化瓶中加入蒸馏水,而氧气湿化瓶及液体存在大量细菌已有多篇报道。为此,宋金福等[12]利用硫酸铜溶液的抑菌作用,将0.1%的硫酸铜溶液用于湿化氧气,3天更换1次,代替1天更换1次的蒸馏水,结果表明,硫酸铜液的抑菌谱广而有效,可减少湿化液的带菌率和带菌量,延长更换时间,减轻护理工作量,对患者安全实用。胡孝敏等[13]在复方硼砂液作为漱口液的启发下,亦利用其抑菌作用,用作氧气湿化液,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谭海兰等[14]报道,在氧气湿化瓶中加入组合药液(生理盐水100 ml+α-糜蛋白酶5 mg+地塞米松2 mg+庆大霉素8万u+VitK3 4 mg)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有效率可达94.9%,而传统氧疗法仅为69.6%,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盛雪春[15]根据病情在湿化瓶中加入所需药液湿化氧气应用158例,达到了预期的消炎、止咳、化痰、平喘的目的,疗效满意,且患者容易接受。

    3.2  湿化液的温度  张德操等[16]发现严重缺氧患者,长时间吸入常规湿化的氧气,易出现气道干燥、痰液黏稠,甚至形成痰栓阻塞气道。将氧气通过加温至60 ℃湿化,患者吸入后达到湿化气道,稀释痰液的目的。热水湿化使湿化的气体达到37 ℃使氧气的利用率最高。另有学者也认为将湿化液温度加热至50 ℃~60 ℃与冷湿化液相比较,患者感觉鼻咽部温暖、湿润、舒适[17]。

    4  氧疗的观察及护理

    4.1  氧疗前应做好解释工作  因为患者及家属医学知识缺乏,大多数人认为吸氧越多越好,或认为暂时不吸氧影响不大,感到不方便时就停用。所以,患者在氧疗前,护士就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家属说明持续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特别应说明未经医护人员允许,不得擅自停用或调节氧气。

    4.2  氧疗中的观察及护理

    4.2.1  保持吸氧管及呼吸道通畅  使用前,应检查吸氧管是否通畅,接头是否连接紧密等。使用中,由于慢性呼衰患者感染重,分泌物多,鼻导管易堵塞,也应经常检查是否通畅。每8~12 h更换1次鼻导管。使用鼻塞者应防止脱落,每12 h鼻塞换入另侧鼻孔。慢性呼衰患者因食欲差,进水量少,使痰液黏稠不易排出,可给予口服、局部或静脉祛痰药物,使痰液稀释利于排出;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有利于分泌物向较大气管移动,利于痰液的排除;对意识不清患者,应给予负压吸痰,吸痰前最好先高流量给氧5~10 min。

    4.2.2  给予持续吸氧  对慢性呼衰患者至少要给予吸氧1周以上,因为患者长期处于呼吸功能不全,短时间吸氧,PaO2上升不稳定;其次,由于CO2弥散能力较O2大20倍,短暂吸氧时,吸入的氧只分布于通气良好的肺泡里,以后才弥散到肺毛细管中去,在吸氧间歇期,大量的CO2排入肺泡,使PaCO2上升,PaO2进一步下降,缺氧更为严重[18]。

    4.2.3  氧疗中的监护  给氧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疗效,预防CO2麻醉和氧中毒,如患者出现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嗜睡甚至昏迷,PaCO2≥9.33 kPa(70 mmHg)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痰液阻塞呼吸道引起,另一方面可能是吸氧浓度过高引起,缺氧虽缓解,却出现了CO2的严重潴留引起肺性脑病;如患者出现胸痛和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头昏等症状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19],应马上降低氧流量,给予药物治疗处理。

    4.2.4  注意观察氧疗中的毒性和副作用  氧疗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同药物一样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吸入氧浓度过高(8~9 L/min),可产生CO2麻醉而造成呼吸抑制,氧浓度>60%超过24 h,损害中枢神经而出现抽搐及癫痫发作;另外,氧浓度过高,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对减少易出现肺不张。

    4.2.5  注意湿化及温化  湿化的方法是将湿化瓶内装100 ml水(使水深10 cm)或生理盐水湿化。加温可通过保温瓶(内盛60 ℃~70 ℃的水)蒸气或附有加热装置的雾化器给氧。也可另在湿化瓶内定期(每2~3 h 1次)加入60 ℃~70 ℃的温水,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对吸氧装置应每周消毒1次,湿化瓶在使用前后用流动水刷洗干净,用500ppm的健之素(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用冷开水冲洗干净,湿化瓶应24 h更换1次,接湿化瓶胶管每周煮沸消毒1次,在更换添加湿化液、消毒湿化瓶后,将盖子拧紧盖好,以防漏气。

    4.3  氧疗后的护理  氧疗后应注意观察患者,如出现发绀,精神状态不好和PaO2<6.6 kPa时应恢复给氧。对使用后的氧疗工具应彻底消毒,以免交叉感染。

    5  氧疗效果及终止

 氧疗的指标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经过氧气治疗后,(1)呼吸频率减少,呼吸平稳,胸闷、气短减轻;(2)皮肤黏膜发绀减轻;(3)心率下降10次/min以上;(4)尿量增多;(5)神志清醒或精神状态好转,血气分析PaO2上升到6.6 kPa(50 mmHg)以上,动脉血氧饱和度上升到85%以上,可以证明给氧合理,相反则是氧疗不当或氧疗不足。慢性呼衰患者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强,PaO2升至6.6~7.2 kPa时已感舒适,其停氧指征是:(1)发绀基本消失;(2)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好转;(3)PaO2上升到7.9~9.3 kPa;(4)暂停给氧30 min,PaO2无明显下降;(5)呼吸平稳,心功能改善。应注意:在停止给氧前,应逐渐降低吸氧浓度,或间断吸氧数天,方可完全停止给氧[20]。

    [参考文献]

    1  岸川礼子.呼吸不全の预后と预防恶化.诊断と治疗,1983,71(12):64.

    2  赵慧业.病理生理学.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125.

    3  殷磊.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2.

    4  李秀美.给氧时插入鼻导管长度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1991,26(11):508.

    5  刘玉琴.40例开胸病人鼻导管长度对氧饱和度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1998,(12):602-603.

    6  吕宜凤.氧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实用护理杂志,1991,7(6):11.

    7  李文玲,陈静.不同给氧方法纠正老年人低氧血症的疗效比较.实用护理杂志,2000,6(1):19-20.

    8  天羽.急性呼吸不全治疗(酸素疗法).呼吸循环,1984,32(1):30.

    9  Heimlich HJ.Respiratory rehabilitation with transtracheal oxygen system.Ann Otol Rhinol Laryngol,1982,91:643.

    10  Petty TL.Home oxygen therapy.Mayo Clin Proc,1987,62:841.

    11  戴莺南,雷粤华.Ⅱ型呼吸衰竭病人持续低流量加短期高流量给氧疗效观察.护理学杂志,2003,6(18):437-438.

    12  宋金福,张桂花,白彩振,等.用0.1%硫酸铜溶液作为氧气湿化液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6,34(2):77.

    13  胡孝敏,易秀英,邓鹏.复方硼砂溶液作为氧气湿化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4,34(2):77.

    14  谭海兰,郑军,盛雪春.改良湿化给氧对COPD的疗效观察.中华护理杂志,1994,29(5):277.

    15  盛雪春.携带药物的氧气吸入法.实用护理杂志,1994,10(8):2.

    16  张德操,成翼娟,文艳秋,等.肺心病气道阻塞41例临床分析.实用护理杂志,1999,5(4):6-7.

    17  余香梅.氧气湿化液加热吸氧应用体会.山西医药杂志,2004,3(4):295.

    18  张黛玲.慢性呼吸衰竭的氧疗护理进展.护士进修杂志,1992,7(10):5-6.

    19  李树贞.现代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480.

    20  陈映民.呼吸衰竭氧疗法与护理.护士进修杂志,1987,2(9):18-20.

    作者单位: 610041 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编辑:夏  琳)

作者: 陈本会,黎贵湘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