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13期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评价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21世纪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法着眼于构建完整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护理人才培养目标背景进行分析,提出改革的目标。结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高,对满足现代化高等护理人才的需求至关重要。【关键词】护理。...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21世纪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法 着眼于构建完整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护理人才培养目标背景进行分析,提出改革的目标。结果 通过初步实践,建立新的实践环节和课程体系结构。结论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高,对满足现代化高等护理人才的需求至关重要。

【关键词】  护理;培养模式;改革

 Reform and evaluation of nursing training objective

    LIU Dong-ling,LI Wei,WU Guo-hua.Department of Nursing,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5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way of reforming nursing training objective.Methods  Focused on construction of nursing training objective,a new one has been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Results  As a result,a new clinical experience structure and curriculum have been established.Conclusion  The reform of the nursing training objective can help enhance the knowledge,ability,and the quality of the nursing students.

    [Key words]  nursing;training objective;reform

    人才培养模式指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形式,是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质量的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重要保证,目前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护理学科发展和护理模式转化,难以适应新世纪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护理专业人才,我校自2006年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层系的改革。现将改革的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1  改革的背景分析

    1.1  日益加重的老龄化社会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亿多。迅速的老龄化和老龄化社会的出现,又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对培养本、专科护理人才规格如何定位、如何规划以及如何制定培养目标已成为当今护理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专业特色  高质量的护理教育是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重要保证,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护理学科发展和护理模式转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多层次教育体系,但是各个层次的培养模式一直沿用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突出护理内容,缺少护理专业特色,所培养的护理人才与护理实践各个领域的要求及国际高等护理教育尚有较大差距。此外,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多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接触临床实践的时间少、直接接触服务对象的机会少,致使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更多的培养,难以适应新世纪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护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3  护理模式的转变  随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现代健康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普遍接受,“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在护理理论和实践中也日益受到关注,现代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护士的任务超出了原有的病人或者疾病的范畴,扩展到了对所有人、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的护理,其工作场所也相应地从医院扩大到了工厂、学校、家庭、社区、幼儿园、老人院或者临终关怀医院等,护士不仅是健康服务的照料者,而且是健康教育者、管理者和研究者,从而对护理从业人员的素质、知识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护理师资队伍;既有丰富的生物医学、人文医学和护理专业知识,从事较高技术型临床护理工作,又能在护理实践中进行科学研究的管理型、教育型、研究型国际化护理人才是当今社会对高等护理教育的需求[1]。

    目前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健康观念的转变、疾病谱的转化、卫生保健制度的转改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出现,必将对护理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采用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创造力的应用型人才,突出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级护理人才是形式所趋。

    2  改革的主要目标

    本着探索21世纪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护理人才、促进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和护理学科发展的思想,在分析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现状及21世纪护理人才需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制定出改革要达到的目标是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培养复合型高级护理人才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增加人文社会课程的比例,注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有机融合和相互渗透,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能力的培养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索的新型求知模式的建立;改变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重视学生动手、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3  创新实践环节新模式

    实践-理论-再实践……。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卫生保健需要,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状况(见表1),护理人员的工作范围扩大到社区、老年公寓、及其他人员聚集的地方,这些区域将以安全、便捷、周到、价廉的服务,为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和维护他人的身心健康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护理专业的实践环节应从医院扩大到老年公寓、社区等群体,还应从高年级开始实习提前到从新生入学开始时不间断的见习,在教学实践环节中,以目的为导向,探索新的实践方法,重视学生与老师互动、与病人互动、与他人互动的环节。从守成教育、维持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目标转向。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在进行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学习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有计划将学生分组,分别到二七区社区医院、青龙山庄老年公寓、颐和老年公寓、爱馨老年公寓以及郑州大学第一、二、三、五附属教学医院学习。学生每两个月在三者之间进行轮换,把以往先学理论后实践的学习模式,转变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这种方法调动学生内在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及早地接触到护理工作,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也促使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坚持“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性实验-学生科研第二课堂”三者结合;实行“见习护士日志-模拟护理法-‘1+1’毕业考试模式”等,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向文化的革新功能转向。此外为克服传统护理实验教学普遍存在低水平、学生机械重复的弊端,我们尝试“淡化单学科发展,强化学科群融合;淡化重复性实验,强化合性实验”。新型的综合实验和教学模式促进了医学生从模仿型向创新型、从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 表1  中国、印度、印尼三国老年人口结构变化趋势

    4  优化课程整体结构

    4.1  按照护理专业要求,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实践,提高能力。目前,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护理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服务内容日趋复杂,对护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离开越高,但是传统的护理专业教学模式和现行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这种转变。基于以上原因,我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课程设置上,要看到目前的需要又要考虑到长远发展;要着眼于本国、本省、本院的实际,又要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使课程设置紧密结合临床护理,以适应市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制定出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教学计划;建立立体开放的课程结构,融和医学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人文学科等多学科课程为一体,探索出适应国情、符合卫生服务和职业岗位要求,培养全方位的综合型护理人才的课程体系框架[2]。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人文课程、全科医学相关课程比例,通过进行一系列艺术、戏剧、语言、文学、音乐、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课程和全科医学相关的应用性内容专题讲座,形成了既强调专业基本技能,又了解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知识,同时又注重人文素质的护理学人才培养特色。增加课程设置灵活度,减少必修课程科目,增设选修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取消以往的医疗教学模式,逐渐开设护理学,包括人与社会、生殖的需要、营养和排泄的需要、氧合的需要、活动和休息的需要以及认知和感知的需要。淡化学科界限,打破临床分科,减少课程重复,增社护理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护理学、老年护理学、医学文献检索、护患沟通学、循证护理学、护士礼仪、形体训练等。同时可以尝试增加社区护理实践与健康教育实践,积极适应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

    为了避免教学内容滞后,安排课教师定期进病房,在教学上密切结合临床,并充分利用临床的教学力量,扩大和新建了一批教学基地,定期聘请临床护理专家、护理部主任进行护理前沿知识的专题讲座,努力将临床新知识、新技能及时呈现给学生。

    4.2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个体按照自身的潜质充分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3]。大量应用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讨论式案例学习、小讲课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健康教育的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创新科研能力和适应逆境的能力,既适应终身教育需求,又有利于创造性护理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沈宁,何仲,李峥.论本科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中华护理杂志,1994,29(9):549.

2 单岩,杨培常,徐析.本科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与评价.护理学杂志,2005,20(18):12-14.

3 沈宁.用整体的思想探索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2):32-33.

(本文编辑:陆 华)


作者单位: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立项项目(ZJ07037) 450052 河南,郑州大学护理学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