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24期

糖耐量受损的现状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糖耐量受损。患病率。自然转归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国人健康的重大疾病。近2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从不足1%增加到3。...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糖耐量受损;患病率;危害;自然转归

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国人健康的重大疾病。近2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从不足1%增加到3.21%,个别地区超过5%。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作为糖尿病的后备军——糖耐量受损的人群超过了糖尿病患者的数量[1]。葡萄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代谢状态,是正常糖代谢发展到糖尿病的一种过渡阶段[2],属于糖尿病前期。1999年WHO与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公布新的IGT诊断标准为:空腹血浆血糖(FPG)<7.0 mmol/L,口服75 g葡萄糖后2 h血浆血糖(2 h PG)>7.8 mmol/L且<11.1 mmol/L[3]。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都要经过糖尿病前期的“糖耐量受损”阶段,这一阶段是目前了解到的糖尿病前期唯一有可能转回正常的阶段。因此,IGT人群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重点对象,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可改善IGT患者预后,也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重要环节之一。

  1  糖耐量受损的患病率

    一般来说,IGT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肥胖比例较低人群和体力劳动者,IGT患病率较低。另外,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年龄、肥胖、家族史、胎儿期营养不良、环境生活方式如体力劳动、饮食等也是影响IGT发生的主要因素。

    我国IGT的患病率存在如下特征:(1)IGT患病率逐年升高。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现代化以及社会的老龄化,我国糖尿病与IGT患者剧增。1986年至1997年,我国IGT患病率不断上升,从0.54%上升到4.76%,增长了近10倍[4~7]。(2)IGT患病率存在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以全国资料为例,20岁、30岁、40岁、50岁、和60岁的IGT患病率分别为1.98%、3.25%、5.74%、7.84%和11.62%,北京市、河南省的调查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8,9]。近年来,<40岁的成年人群IGT患病率升高幅度增大,IGT发病趋于低龄化,因此,老龄人口增多和IGT发病年轻化将是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3)IGT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调查显示,城市的IGT患病率为6.71%,农村为5.37%。其中深圳IGT患病率为11.74%,上海为4.26%,而粤北山区仅为1.79%。地区分布的差异提示经济收入的增加,体力活动逐渐减少,热量的过多摄入,不良生活方式与IGT的患病率有密切联系[10]。(4)不同职业人群IGT患病率不同。干部、知识分子IGT患病率高于企业员工,提示长期有规律运动能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耐量[11]。

  2  糖耐量受损的危害

    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已证实:IGT人群进展为临床糖尿病的危险显著高于正常糖耐量者(NGT),是临床糖尿病的主要后备人群;IGT是冠心病高血压及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相比血糖正常者,IGT患者颈动脉狭窄发生率高出3倍。

    IGT除了本身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外,往往还同时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肥胖、血脂紊乱、高胰岛素血症、微量白蛋白尿等,这就是所谓的代谢综合征。资料还证明,IGT患者已经存在一些糖尿病的特征性表现,如眼底微血管瘤、微量白蛋白尿以及24 h血压改变等。糖尿病心血管病死亡危险性并不依赖于糖尿病病程,而是发生于糖尿病前期,即IGT阶段,也就是在未诊断糖尿病前,心血管疾病已经开始发生了。

  3  糖尿病受损的自然转归

    IGT的转归分为三种情况:(1)转变为糖尿病;(2)保持不变;(3)恢复正常。IGT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较高,年转化率约为2%~14%[12]。我国大庆市调查结果显示,每年IGT转变为2型糖尿病的比例为7.7%[13]。
   
  研究还提示有一些因素影响IGT转归,空腹血糖水平影响IGT的转归。IGT存在胰岛素抵抗,且随空腹血糖水平的升高胰岛素抵抗性逐渐增强,促使空腹血糖水平较高的IGT向糖尿病转变[14]。另外,研究结果还显示,孤立性IGT(FPG<6.1 mmol/L,2 h PG>7.8 mmol/L但<11.1 mmol/L)的糖尿病年转变率为11.5%,IGT(FPG<7.0 mmol/L,2 h PG>7.8 mmol/L但<11.1 mmol/L)的糖尿病年转变率为14.1%,空腹血糖受损(IFG)与IGT合并存在的糖尿病年转变率为20.2%[15]。提示未来糖尿病发病率在同时具有IGT和IFG的人群中最高。

    综上所述,IGT人群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重点对象,在医务人员中也已引起高度重视,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可改善IGT患者预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釜底抽薪”,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发生率和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许樟荣.护士在糖尿病教育和管理中承担着重大责任.中华护理杂志,2004,38(10):729.

  2 赵铁耘,李秀钧.糖尿病整治研究新理念.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4):302.

  3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Definition,diagnosis,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Part 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1999.

  4 王克安.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5):282.

  5 Pan XR,Li GW,Hu YH,et al.Effects of diet and exercise in preventing NIDDM in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the Da Ding IGT and Diabetes Study.Diabetes Care,1997,20:537-544.

  6 向红丁,王坦,孙琦,等.1989年山西忻州、北京和辽宁地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中国糖尿病杂志,1993,1:16.

  7 徐耀初,喻荣彬,沈靖,等.江苏省社区人群糖尿病流行特征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9,18(4):228-230.

  8 杨泽,于普林,范钦颖.北京市中老年人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老年医学与保健,2001,7(3):142.

  9 刘国华.河南省自然人群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患病现况调查.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7(4):499.

  10 向红丁.中国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医师进修杂志,2001,24(12):21.

  11 陶玲玲.运动干预对糖耐量低减患者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4,8(15):2912.

  12 钱玲.糖耐量低减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3):230.

  13 潘孝仁.432例糖耐量减低患者两年的演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1,7(1):24.

  14 李玲.空腹血糖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0):755.

  15 杜群,丁奇龙.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人群2年自然转归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20(3):223.

作者: 李凌凌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