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年第9卷第1期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低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KKHNFTJ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病发率高。其发生快,常使血液透析不能顺利进行,不仅影响患者长期生活质量及存活率,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并且可以诱导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死亡,而良好的血压控制可以提高患者透析的效果,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并改善其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尽早发现......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低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KKHNFTJ 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病发率高。其发生快,常使血液透析不能顺利进行,不仅影响患者长期生活质量及存活率,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并且可以诱导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死亡,而良好的血压控制可以提高患者透析的效果,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并改善其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尽早发现、及时预防和处理透析中低血压,对维持血液透析治疗,提高透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低血压;护理;并发症

  透析低血压(Dialysis Hypotension)是血液透析的重要并发症。主要是指透析过程中收缩压降低30mmHg或降低至100mmHg以下,伴或不伴低血压症状,典型临床表现为头晕、胸闷不适、恶心呕吐、出冷汗,四肢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个别患者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1]。

  1临床资料

  本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53例,其中男41例,女12例,年龄19~83岁。原发病:慢性肾炎34例,糖尿病肾病6例,梗阻性肾病3例,多囊肾1例,狼疮性肾病1例,高血压肾病8例。一般每周行规律性透析2~3次,每次4~5h。发生低血压28例,占透析患者总数约53%。

  2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低血压前,大多都有先兆症状如打哈欠、便意、后背酸痛等。如不及时采取有效地措施,便可出现低血压的典型症状:恶心、呕吐、胸闷、无力、面色苍白、出汗、头晕、眼前发黑、肌肉痉挛,甚至一过性意识丧失。

  3发病原因[2]

  3.1透析开始时的低血压主要由于患者血液由血泵抽出,充满透析器和血液管路,如血流量较大,短时间内血液急速进入体外循环而引起血压下降。这常见于初次透析的患者,也常发生在年老体弱、基础血压偏低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3.2透析中的低血压(1)低血容量,超滤过多、过快。(2)醋酸盐对心血管的抑制作用。(3)失血。(4)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衰。(5)透析中进餐。

  3.3透析结束的低血压(1)超滤过多。(2)干体重测量不准确。(3)低钠透析,使有效血容量减少(钠低于135mmol/L)。(4)降压药的影响。

  4护理

  (1)控制血泵的速度,透析开始将血泵速度由慢逐渐增快,血流量尽量控制在患者体重的4倍以内,可避免低血压的发生。(2)透析器和血液管路要预冲盐水或706代血浆,并根据血压情况决定回输患者的量,避免体内循环血引出体外,血容量骤然减少导致低血压。(3)合适的进餐时间。最好选择在透析开始的1h左右进餐,并限制其摄入量。(4)改进透析技术,采用高、低钠序贯透析,可以防止水分进入组织间隙和细胞内,提高毛细血管再充盈率,保持血浆渗透压的稳定,有效的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5)严格限制钠盐和水分的摄入,要求体重增加<1kg。避免迅速和过度超滤,每次超滤量小于4%~5%的体重,而且不要低于干体重,如果超过干体重的透析就会引起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因此要根据患者营养情况、水肿情况不断加以调整干体重。(6)合理使用降压药,有低血压倾向患者透析前避免服用降压药,透析后根据医嘱服用。(7)在透析过程中积极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30~60min测血压、脉搏1次。血压波动较大者随时测量,主动询问患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准确设定透析机上的各项透析指标,观察内瘘穿刺处有无渗血,透析器有无破膜,各接口是否松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8)在透析过程中一旦发生低血压即取平卧位,降低血容量,根据情况减少或停止超滤,按医嘱快速静脉输入生理盐水或用50%葡萄糖60~100ml直接静脉注入。出现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高渗盐水、甘露醇、白蛋白溶液均可使用,若无效,则及时停止透析。(9)对于经常出现低血压的患者可根据医嘱在透析时静滴10%葡萄糖加生脉40~60ml或适当使用白蛋白[3,4]。

  5小结

  通过对53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观察与护理,表明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取严格控制超滤脱水量、采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膜、选择合适的透析模式、加强血液透析过程的监护、及时正确处置透析低血压、加强健康教育,加强营养支持疗法等措施可以减少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玉玲.透析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护理研究,2003,17(12):1434.

  2丁虹.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机制.医学综述,2000,6(2):91.

  3马立萍,顾国东,杨琪,等.血液透析低血压的观察与防治.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2):125.

  4梅长林,叶朝阳,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7-150.

  

作者: 贺美芳作者单位:571159 海南海口,解放军第187中心医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