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3期

经病灶侧颈总动脉滴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并总结经病灶侧颈总动脉滴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及对照组27例。治疗组在脑梗死发病6h内经病灶侧颈总动脉给予尿激酶1~2万u/kg加入生理盐水250ml加压滴注1h,并给予减轻脑水肿、神经保护剂等治疗,1周后观察疗效。对照组在脑梗死发病6......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并总结经病灶侧颈总动脉滴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及对照组27例。治疗组在脑梗死发病6h内经病灶侧颈总动脉给予尿激酶1~2万u/kg加入生理盐水250ml加压滴注1h,并给予减轻脑水肿、神经保护剂等治疗,1周后观察疗效。对照组在脑梗死发病6h内经静脉以尿激酶1~2万u/kg加入生理盐水250ml加压滴注1h,余治疗同治疗组,1周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分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脑梗死超急性期病灶侧颈总动脉滴注尿激酶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脑梗死;颈总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
   
  脑梗死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在脑血管病中最为常见,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1]。近年来对此病的认识,特别是对脑梗死超急性期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该病的致死率、致残率有了明显下降。我们采用经病灶侧颈总动脉滴注尿激酶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并与经静脉滴注尿激酶对照,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脑梗死患者均为2002年8月~2005年7月的住院患者,且均在发病后6h内住院。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经头颅CT证实未发现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脑梗死灶,并排除大面积脑梗死及出血性脑梗死。病变部位均限于颈内动脉系统。随机分为两组:(1)治疗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5±6.1)岁。(2)对照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9±7.2)岁。两组间年龄(t=0.824,P>0.05)、性别(χ2=0.45,P>0.05)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溶栓方法  (1)治疗组:尿激酶用量1~2万u/kg,用生理盐水250ml,加入已估算好的尿激酶,关好输液开关,瓶内注入50~60ml空气加压。患者仰卧,头后仰转向病灶对侧,在甲状软骨水平线下约3cm处可扪及搏动的颈总动脉,以此处为穿刺点,7~8号输液针,垂直进针,当看到输液塑料管内有血液跳动时即可,固定输液针,保持垂直位,防止针头滑脱,打开输液开关,见液体下滴维持滴注时间1h。滴注完24h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4100u,每12h 1次,静滴复方丹参250ml,七叶皂苷钠30mg,每天1次,缓慢静滴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每天1次,治疗1周后观察疗效。(2)对照组:尿激酶用量同治疗组,经外周静脉输入,1h内滴注完,其他治疗及疗程同治疗组。两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分别计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3  观察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分别计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评定[3]。其中治疗组轻型11例,中型13例,重型11例。对照组轻型9例,中型10例,重型8例。两组之间临床病情轻重差异无显著性(χ2=0.183,P>0.05)。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文献[3]的标准评定临床疗效:(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7%以内;(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6)死亡。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7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  (略)

  注:治疗后2组比较,t=3.32,P<0.01

  2.2  两组转归比较  见表2、表3。治疗组有效例数32例,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4%,愈显率为65.7%。对照组有效例数18例,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7.8%,愈显率为51.9%。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情况的比较(略)

  表3  两组疗效比较(略)
   
  注:2组有效率比较,χ2=15.76,P<0.05

  2.3  并发症  治疗组35例中,出现牙龈出血1例,血尿2例,均于治疗后第2天停止。梗死区出血1例,总计4例(11.4%),无一例死于症状性出血。

  3  讨论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当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因各种原因受到损害时,胶原纤维暴露,致使血小板黏附于局部,激活凝血系统,使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进而形成血栓。

  脑梗死超急性期采用溶栓治疗可迅速溶解部分或全部血栓,迅速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神经元损伤,减少因脑梗死的致残率,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组35例患者行病灶同侧颈总动脉滴注溶栓治疗,总有效率91.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脑梗死病灶侧颈总动脉溶栓治疗,采用中等量尿激酶滴注药物经首次循环,直接达脑梗死区的阻塞血管,因此局部浓度高,药物到达时间快,溶栓迅速,不良反应少,本组35例患者溶栓后无一例出现大量出血症状,无一例死于症状性出血,该方法不良反应少于尿激酶静脉溶栓冲击疗法。尿激酶静脉溶栓冲击疗法中死于症状性出血1.95%[4]。

  综上所述,脑梗死超急性期(发病6h内)病灶侧颈总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参考文献】

  1  Konig M,Klotz M,Heuser L,et al.Perfusion CT in acute stroke:characterization of cerebral ischemia using parameter images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their therapeutic relevance clinical experiences.Electromedia,1998,66:61-67.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4  饶明俐,林世和.脑血管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5-187.

  (编辑:乔  晓)

  作者单位: 510540 广东广州,广州市白云区太和医院

 

作者: 任建华,杨建民,李永坚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