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3期

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当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减低的同时,心衰的发病率仍然呈现上升的趋势,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心力衰竭的治疗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目的是有利于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特性。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率,改善预后,已成为常规治疗的一部分。笔......

点击显示 收起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当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减低的同时,心衰的发病率仍然呈现上升的趋势,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心力衰竭的治疗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目的是有利于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特性。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率,改善预后,已成为常规治疗的一部分。笔者对4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倍他乐克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选择在我院就诊的心功能Ⅱ~Ⅳ级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93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7例,男34例,女13例,年龄32~76岁,平均52岁;冠心病22例,高血压心脏病14例,扩张型心肌病11例;心功能Ⅱ级18例,心功能Ⅲ级25例,心功能Ⅳ级4例。对照组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33~78岁,平均53岁;其中冠心病21例,高血压心脏病15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心功能Ⅱ级18例,心功能Ⅲ级23例,心功能Ⅳ级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构成、心功能分级上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观察患者均排除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给予利尿剂、强心剂、ACEI,有心绞痛或心肌缺血者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6.25mg/次,2次/d,如能耐受,每隔2周将剂量加倍,根据患者耐受程度8周内逐渐加量至最大耐受量50mg/次,2次/d;对照组不给予倍他乐克,其他同治疗组,两组疗程均为12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压内径(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前后两次LVDd、LVEF值,并观察心率及心功能的改善情况。

  1.4  疗效判定  心功能改善Ⅱ级为显效,心功能改善Ⅰ级为有效,心功能无改善或恶化者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35例,占74.5%,有效8例,占17.0%,无效4例,占8.5%,总有效率91.5%。对照组显效22例,占47.8%,有效13例,占28.3%,无效11例,占23.9%,总有效率76.1%。治疗后两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的变化  治疗组应用倍他乐克前静息心率(122±16)次/min,应用倍他乐克后静息心率为(75±11)次/min;对照组治疗前静息心率(119±16)次/min,治疗后静息心率(98±18)次/min,两组治疗前比较心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心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2.3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的变化 治疗前:治疗组LVEF(33.5±11.4)%,LVDd(66.9±5.1)mm,对照组LVEF(32.1±10.6)%,LVDd(67.2±5.2)mm,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LVEF(47.5±11)%,LVDd(54.7±5.1)mm,对照组LVEF(34.8±10)%,LVDd(61.5±5.3)mm,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倍他乐克用至25mg/d时,有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4~48次/min),有1例出现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分别减量至12.5mg/d时,前者心率恢复至64~70次/min,后者房室传导阻滞消失,均不影响继续用药,治疗期间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及电解质紊乱等改变。

  3  讨论

  过去一直认为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是血流动力学异常,因此,心力衰竭通常采用洋地黄等正性肌力药、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治疗,这些治疗能暂时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善患者症状,但不能降低死亡率。目前已明确,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S)系统的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室重塑[1],造成心功能恶化,更加激活了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等,形成恶性循环[2]。因此,阻断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系统,阻断心室重塑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在改善短期血流动力学的同时,注重远期的修复性策略,改善衰竭心脏的生物学特性,从而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慢性心衰患者的死亡多数由心室颤动导致的猝死[3]。β受体阻滞剂可通过阻断β受体,抑制快速心律失常,降低儿茶酚胺及强心苷所导致的延迟后除极,延长房室结功能不应期,减慢传导速度,提高室颤阈值,防止室速、室颤的发生[4],从而降低心衰的死亡率。

  本组病例,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观察结果表明,应用倍他乐克后均能降低心率,改善心功能,总有效率为91.5%,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6.1%差异有显著性(P<0.05)。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减慢心率,改善心脏舒张功能,预防或逆转心室重构,从而使心脏功能恢复正常。本组病例治疗组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为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通过调整剂量后,不良反应消失,不影响治疗。有学者认为,β受体阻滞剂应该用于所有射血分数减低的心衰患者,除非存在禁忌证[5]。本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只要掌握好适应证,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从小剂量开始,注重剂量的个体化,临床应用是安全的,疗效是显著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杂志,2002,30(1):7-23.

  2  Hasegawa K,Iwaikanai E,Sasayama S.Neurohormonal regulation of myocardial cell apoptosis during the degulation of heart failure.J cell physiol,2001,186:11-18.

  3  Me Muray JJV,Cleland JGF.Heart failure in clinical practive.London:Martin Dunitz Ltd,1996,189.

  4  尚践明,赵玲.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作用机理研究状况.心血管病学进展,1995,16(4):204.

  5  Seiman OI,Murin J,Ghanem WM.Beta-blockers in heart failure.Bratisl Lek Listy,2001,102:322-337.

  (编辑:江  宇)

  作者单位: 423000 湖南郴州,郴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作者: 王世强,罗鸽飞,黄珍平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