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7期

扩张型心肌病一家系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诊断:扩张型心肌病、急性肺水肿、左心功能不全Ⅱ级,右侧胸腔积液(少量)。诊断: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Ⅲ级。笔者对其全家三代15例进行了6年的随访,并多次给予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多普勒等检查,2000年4月随访:例1的父母及姐妹均无扩张型心肌病症状及体征。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提示“扩张......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例介绍

    例1,患者,男,50岁,因“心慌、胸闷3年,加重伴咳粉红色泡沫痰2天”于1994年3月28日急诊入院,查体:P 96次/min、R 22次/min、BP 13/9kPa,急性病容、口唇紫绀、颈静脉无怒张,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大量湿性啰音、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平第6肋间,无弥散、未触及震颤,心浊音界向左侧扩大,心率96次/min,律齐、心尖区可闻及2/6级吹风样SM,向左腋下传导,A2<P2,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血尿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均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发室早、左心室模糊、两下肺见片絮状阴影,心影中度增大,以左心明显、心胸比率0.56,右肋膈角变钝。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1)全心扩大;(2)左室运动普遍减弱;(3)左室收缩功能不全。诊断:扩张型心肌病、急性肺水肿、左心功能不全Ⅱ级,右侧胸腔积液(少量)。入院后给予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处理后,上述症状明显好转,复查X线胸片示:胸腔积液消失、片絮状阴影消失,于4月9日出院。近几年来,又因病情反复住淮安市清河区人民医院治疗2次,住南京军区总院治疗1次。

    例2,患者,男,44岁,系例1的大弟,因“胸闷、气促2年,加重1个月”于1994年6月30日入院,查体:P 92次/min、R 20次/min、BP 18/11kPa,神志清,消瘦体型,唇微绀,颈软,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尖搏动位于左锁同中线外0.5cm平第6肋间,未触及震颤,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率92次/min,律齐,心尖区可闻及2/6级吹风样SM,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发房早,左室高电压,部分导联ST-T改变。X线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紊乱、叶间水平裂增宽,心脏向两侧扩大,心胸比率0.65。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1)全心扩大;(2)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3)左室运动普遍减弱;(4)左室乳头肌功能不全;(5)左室、右室收缩功能不全。诊断: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Ⅲ级。入院后给予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处理,症状明显改善。于7月19日于家中猝死。

    笔者对其全家三代15例进行了6年的随访,并多次给予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多普勒等检查,2000年4月随访:例1的父母及姐妹均无扩张型心肌病症状及体征;例1的二弟(46岁),平素无明显症状,查体在心尖区可闻及2/6级吹风样SM。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提示“扩张型心肌病”可能性;例1的小弟(39岁)及第三代成员暂未发现异常。其家系病谱,见图1。

    图1  家系病谱图

    2  讨论

    本病早期病人往往无任何不适症状,患者不去医院就医,故多被忽略,有的患者虽无症状,可在体检中被发现,大多数患者在出现劳力性胸闷、气促即心功能不全时才就医。本家系中2例患者均是出现症状后就医,另1例是未出现症状,而在体检中被发现,其第三代成员暂未发现异常,告之随访,定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是原发性心肌病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左或右心室或整个心脏呈扩大伴有或轻或重度心肌肥厚、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各种心律失常,最终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发生猝死,至今原因不明。近1/3的扩张型心肌病病人有家族史,但究竟是遗传因子的直接作用,还是仅作为易感因素使特定个体的心脏易受病毒、酒精等致病因子的损伤,而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尚不清楚,应用分子遗传学方法已发现提示本病的几个分子基础。

    关于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FDC)的遗传分子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Abelmann等[1]根据多个FDC的研究,认为其遗传方式可能有以下3种:(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FDC:其特点是有近50%的外显率,即家族成员中可能有50%的人患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男女患病几率相似;(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FDC:特点是家族成员中很少或没有人患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可能发病与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等关系密切;(3)X-染色体连锁遗传FDC:特点是女性携带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相关基因,但不发病,患者均为男性。本病符合X-染色体连锁遗传特点。近年来,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促进了FDC的研究,Towbin等[2,3]发现X-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位点与FDC的发病有关,但目前确认的致病基因是营养不良基因能引起X-染色体FDC[4]。

    【参考文献】

    1  Abelmann WH,Lorbell BH.The challenge of cardiomyopathy.J A Coll Cardiol,1989,13:1219-1223.

    2  Towbin JA,Hejtmancik JF,Brink P,et al.X-Linked dilated cardiomyopathy molecular genetic evidence of linkage to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in gene at the Xp21 locus.Circulation,1993,87:1854-1865.

    3  Franz WM,Cremer M,Hermann R,et al.X-linked dilated cardiomyopathy.Ann N Y Acad Sci,1995,752:470-487.

    4  Mestroni L,Rocco C,Vatta M,et al.Advances in molecular genetics of dilated cardiomyopathy.Cardiol Clin,1998,16:611-621.

     作者单位: 1 223001 江苏淮安,淮安市淮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 江苏淮阴,淮阴卷烟厂职工医院

   (编辑:宋  青)

作者: 李江红,王功兵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