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10期

老年人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出血性脑梗死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护理。方法对16例临床患者的资料分析结果,主要病因为:心源性脑梗性梗死、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有抗凝溶栓史,阐述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结果梗死Ⅰ型好转率100%,梗死Ⅱ型好转率80%,无效率20%。结论老年人出血性脑梗死是......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出血性脑梗死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护理。方法 对16例临床患者的资料分析结果,主要病因为:心源性脑梗性梗死、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有抗凝溶栓史,阐述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结果 梗死Ⅰ型好转率100%,梗死Ⅱ型好转率80%,无效率20%;血肿Ⅰ型好转率73%,无效率27%,血肿Ⅱ型好转率58%,无效率42%。结论 老年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及时诊断、治疗及科学护理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脑梗死 出血性 分析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区继发性出血,目前CT及MRI的广泛应用使临床诊断率有了显著提高,为治疗争取了良好的时机,现对16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在60~82岁,平均73岁,既往有高血压者13例,高血脂者12例,高血糖者4例,风心病及冠心病者2例,无特殊病史者1例。

    1.2  临床表现  老年人出血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多数表现为患者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在已有后遗症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上消化道出血、抽搐、面瘫、舌瘫、感觉障碍及四肢运动障碍,或已有上述症状加重,可出现病理征阳性,发病时间长短不一,最短的为24 h,最长的为28天,其中1周内9例,2周内3例,2周以上2例。

    1.3  CT及MRI检查  16例患者经头颅CT检查证实,病灶主要分布在颞叶、顶叶、枕叶、额叶及基底节,病灶形态CT影像学显示呈楔形,边界清楚,大片低密度区内间有斑片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影。CT值为50~60 HU,可分四型:(1)出血性脑梗死Ⅰ型,即沿着梗死灶边缘小的斑点状密度增高。(2)出血性脑梗死Ⅱ型,梗死区内较大的融合的斑点状影,无占位效应。(3)脑实质血肿Ⅰ型,血肿块不超过梗死区的30%,伴有轻度占位效应。(4)脑实质血肿Ⅱ型,高密度血肿块超过梗死区的30%,伴有明显的占位效应。

    1.4  治疗情况  本组均采用白蛋白与甘露醇合用降颅压治疗,取长补短,脱水能力极大地提高,且副作用小。疗效评定,梗死Ⅰ型好转率100%,梗死Ⅱ型好转率80%,无效率20%,血肿Ⅰ型好转率73%,无效率27%,血肿Ⅱ型好转率58%,无效率42%。

    1.5  科学护理  (1)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搬动。(2)密切观察病情预防脑疝的发生,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给予吸痰。(3)对昏迷患者应给予充分的营养,预防感染,做好皮肤护理。(4)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对防止患肢关节畸形和促进各种功能恢复是很重要的。

    2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龄结构的老龄化,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不断提高,而且发病急、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

    老年人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为:(1)梗死后栓子破碎移动造成出血。(2)梗死边缘侧支循环开放,血管扩张充血造成梗死边缘坏死,脑组织出血。(3)软化坏死脑组织水肿程度的增减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引起出血。文献报道此病因多认为与栓塞中风有关,尤其以心源性脑梗死所致发病率最高,房颤在此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另外,高血糖能加重脑组织的损伤,加重脑水肿,使梗死面积扩大和进展,故认为高血糖可能与出血性脑梗死发生有关,而血糖水平可作为梗死灶范围,发生、预后以及防治监测的重要参数。

    在本组16例患者中,11例有口腔肠溶阿司匹林史,有4例用706代血浆加血塞通,有2例用尿激酶溶栓,说明与应用抗凝溶栓及血管扩张剂有关,故对于梗死面积大,有明显脑水肿者不宜使用血管扩张剂,慎用抗凝溶栓等治疗,而宜以中性治疗。


作者单位:136000 吉林四平,四平市佑生医院急诊科

作者: 陈珑天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