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3期

胆肠舒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胆肠舒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用胆肠舒胶囊配合西药治疗,对照组(80例)用西药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1天,治疗前后比较相关的症状、体征及结肠镜结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1天后,两组均能显著改善症状、体......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胆肠舒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0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用胆肠舒胶囊配合西药治疗,对照组(80例)用西药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1天,治疗前后比较相关的症状、体征及结肠镜结果。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1天后,两组均能显著改善症状、体征及结肠镜下改变(P<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在治疗21天后的综合疗效指数、主要症状的疗效评价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提示胆肠舒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关键词】  胆肠舒胶囊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而为临床医家所关注。由于人们对其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临证中诊断的不规范,治则与治法的偏颇,尤其缺乏有效药物的开发,给病者造成的痛苦不言而喻,特别是对机体的伤害更为严重[1]。由其所引发的变证,更需引起临床医家的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5月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泄泻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内科学》(第六版)中有关内容制定。

    1.1.1  西医诊断标准  (1)症状:过去12个月至少累计有12周(不必是连续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排便后缓解,每天排便>3次,稀烂便或水样便,可伴有黏液便,或排便不尽,或排便急迫感[2]。(2)检查(下列项目为必备检查):血、尿、粪(红、白细胞、隐血试验、寄生虫)常规,粪便细菌培养;血生化(血糖、肝、肾功能检查)、血沉;3个月内的结肠镜检查;腹部超声检查。上述检查没有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1.1.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根据胆肠舒胶囊的处方组成和功能主治,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泄泻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选慢性泄泻(肝郁乘脾证)作为观察证型。慢性泄泻(肝郁乘脾证):主症:泄泻腹痛,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或加重,泻后痛缓,脉弦。次症:胸胁胀闷,嗳气,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1.1.3  慢性泄泻(肝郁乘脾证)症状记分法  见表1。表1  慢性泄泻症状记分法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3月~2005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按照上述标准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5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7例,其中男41例,女36例,平均年龄(44±11.8)岁;对照组76例,其中男43例,女33例,平均年龄(44±10.9)岁;除外患有慢性肾衰竭、急慢性肝炎、肝功能不全或胰腺炎者。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入选前4周未服用过其他各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

    1.3  给药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规药物治疗,柳氮磺胺吡啶20 mg,每日1次,睡前保留灌肠。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胆肠舒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以苦辛通降法从胆论治。连续服药21天为一疗程,每7天复诊一次。观察时间为1个疗程。

    1.4  观察项目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综合疗效指数、主要症状的疗效评价。

    1.5  疗效评定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定标准)综合疗效指数=[(治疗前主症积分-治疗后主症积分)/治疗前主症积分]×100%。(1)临床痊愈:大便次数、量及性状恢复正常,腹痛或腹部不适等伴随症状及体征消失,疗效指数为100%。(2)显效:大便次数每日2~3次,近似成形,或便溏而每日仅1次,腹痛或腹部不适等伴随症状及体征消失。70%≤疗效指数<100%。(3)有效:大便次数和质有好转,腹痛或腹部不适等伴随症状及体征好转。35%≤疗效指数<70%。(4)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1.6  统计学方法  试验数据使用SPSS 9.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配对资料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疗程结束后21天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疗效显著高于西医组(P<0.01),见表2。

    3  讨论

    慢性泄泻相当于西医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结肠的溃疡性炎症为特征的非特异性肠病,其发病与遗传、免疫、细菌及精神因素均有重要关联,其形成机理非常复杂,是多种渠道、多个环节表2  不同疗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注:两组间Ridit分析,χ2=28.317,P<0.01

    互相影响、交叉作用的结果。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易反复发作和常有多种合并症为特点。其病程长,缠绵难愈,临床治疗颇为棘手[3]。

    祖国医学对此种疾病不仅在理论上有着深厚的基础,而且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胆肠舒胶囊是运用苦辛通降(或利胆疏肝)法,以经方乌梅汤化裁,临床上应用方便的中药复方制剂,以适用于慢性泄泻的预防和治疗。慢性泄泻(肝郁乘脾证),其病因病机为:怒为人之常情,有为常所具,与其他者维系情感之平衡,是为常,而养人,反之为邪,亦伤人,郁怒为阴邪,主闭。酒为五谷之精华,其质寒性热,有大毒,因而能益人,亦能伤人。酒又喜渗入,由胃入胆入肝,入血流注周身。若久饮或暴饮不止,或郁怒(或恼怒)不休,则胆府受伤,升降不能。肝伤,其气郁结,即胃不降,则脾不升,脾不升则肺不利,大肠传导失职。日久则中气呆滞,升降失司,运化不能,清浊不分,阑门失约,而成本病。以致心脑肾受累,变病(证)为端。再者,久食生冷或虚寒之人,寒湿益甚,若遇郁怒、酒食所累,其病亦然。治疗则采用抑肝扶脾,利胆疏肝之法。方中以乌梅、黄连为君,干姜、人参为臣,以花椒、细辛、桂枝、当归、白鲜皮为佐,以附子、黄柏为使。以乌梅之酸敛肺气,人参之甘缓脾气,则肠府得助,传导得复;花椒、细辛、桂枝、当归、白鲜皮之辛以润内寒;干姜、附子之辛以胜内寒;黄连、黄柏之苦燥湿助脾,总以苦辛并用,相反相激,通降代谢不以,则通降不复,传导得司,阑门得治,扶正与祛邪并用,使三焦以通,其病可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方中乌梅、花椒、黄连、黄柏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乌梅抑真菌作用尤为出色[4]。

    西药治疗方面有柳氮磺胺吡啶、氨基水杨酸、甲硝唑、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5]。但由于这些药物疗效不很稳定,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人们试图通过中西医结合的途径,希望取得满意的疗效。西医治疗通常以抗生素为主,但抗生素治疗不仅疗效不佳,而且容易伤及中阳,中阳虚衰后,有容易加重泄泻,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可导致多脏器损害,他病丛生。另外,大部分病例病因难去,日久难愈而成痼疾。鉴于有些病情的特殊性及中药治疗效果的缓慢性、西药的副作用等,中西药联用,互相配合,扬长避短,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泄泻上升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潘国宗.现代胃肠病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50-1251.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85.

3 杨关根,毛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国肛肠病杂志,1997,17(1):4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57.

5 吕厚山,王杉.结肠与直肠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07-1008.


作者单位:130021 吉林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作者: 范哲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