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6期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糖尿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改变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而且60%以上的血糖控制很差,久之将导致心、脑、肾、眼和下肢等部位严重慢性并发症,从而致残、致死,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家庭及国家人力、财力的损失,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糖尿病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改变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而且60%以上的血糖控制很差,久之将导致心、脑、肾、眼和下肢等部位严重慢性并发症,从而致残、致死,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家庭及国家人力、财力的损失,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重大障碍之一。胰岛素的广泛应用正成为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笔者从事内科工作10余年来临床上治疗的门诊、住院糖尿病患者,主要为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患者173例,其中年龄大于6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占60%以上。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血糖仪监测末梢血糖及尿糖试纸法。住院病人以监测血糖为主,门诊病人先连续监测血糖、尿糖,如尿糖与血糖结果一致,则让病人监测尿糖并记录,部分病人备有血糖仪,更利于监测。门诊病人定期来院复查指导调整胰岛素剂量,血糖稳定者每月复查1次,不稳定者3~7天1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临床治疗体会,翻阅部分资料,学习总结如下。

    2.1  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自Banting和Best 1921年发现胰岛素[1],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不但在胰岛素制剂、给药方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而且随着对1型和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目前胰岛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很多人对胰岛素的治疗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注射胰岛素会产生依赖、麻烦等,从而延误了病情。事实上,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激素,根本不存在成瘾的问题,即便有些患者注射胰岛素后撤不下来了,也不是对胰岛素产生依赖,而是其自身的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这就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中多与患者沟通、引导,纠正错误观念,及时正确应用胰岛素。

    2.2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  1型糖尿病只要诊断成立,不论病情轻重、有无急慢性并发症,哪怕每天只用 2~4单位也要应用胰岛素,以免其残存的胰岛功能进一步破坏。2型糖尿病如口服药治疗不达标、合并急性代谢紊乱、合并慢性并发症、处于应激状态及妊娠和哺乳期均应使用胰岛素。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总的趋势是越来越积极。这是因为早期应用胰岛素不仅可以纠正内源性胰岛素的不足,使血糖早期达到控制目标,更重要的是可使自身残存的胰岛细胞功能得到保护和修复,改善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效地延缓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近年主张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强化治疗后,部分患者可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获得长期的理想血糖控制;对有些药物治疗失效的患者经过短期胰岛素治疗后,口服药物可重新恢复疗效而停用胰岛素。

    2.3  胰岛素的代谢作用[2]

    2.3.1  糖代谢  可增加葡萄糖的转运,加速葡萄糖的酵解和氧化,促进糖原的合成和储存,同时又抑制糖原分解和异生,使血糖利用增加而来源减少,从而降低血糖。

    2.3.2  脂肪代谢  能增加脂肪酸的转运,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从而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生成。

    2.3.3  蛋白质代谢  可增加氨基酸的转运,促进蛋白质合成,同时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2.4  胰岛素的种类

    2.4.1  根据来源,可分为动物胰岛素和人胰岛素  (1)动物胰岛素:从动物(猪或牛)的胰腺提取并纯化,由于与人体自身胰岛素在结构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故可引起排斥反应,产生抗体,从而导致失效及临床不良反应。(2)人胰岛素:应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人胰岛素,其抗原性小,不易产生抗体及引起反应,现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2.4.2  按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  其作用开始时间、高峰时间和持续时间都有一定的范围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因为受很多因素影响,临床必须注意。胰岛素来源:人胰岛素吸收比动物胰岛素快;胰岛素剂量:剂量越大,作用时间越长;胰岛素浓度:浓度越大,吸收越快;注射部位:胰岛素需要注射在皮下脂肪中,一般有四个注射部位可供选择,其吸收快慢依次为腹部>上臂外侧>大腿外侧>臀部;注射途径:吸收快慢依次为静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运动:注射前后,按摩或运动注射部位,会加快胰岛素的吸收速度,这是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速度加快所致;温度:高温能加快血液循环而使胰岛素吸收变快,低温则相反;其他激素的作用: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皮质醇可掩盖或减弱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的结合和释放会影响胰岛素的作用。

    2.4.3  按纯度可分为普通、单峰和单组分胰岛素  其纯度分别为95%、98%、99%,后两者纯度高,基本消除了抗原性。

    2.5  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和调节

    2.5.1  初始剂量的确定  根据尿糖:按每个加号2~3单位胰岛素在上一餐前注射胰岛素。  根据24h尿糖:每2g尿糖1单位胰岛素;根据血糖:通常每2g升高的血糖注射1单位胰岛素;根据原用口服降糖药的剂量:按每片磺脲类药5单位胰岛素,总量不超过30单位(6片量);根据经验:先给予小量,一般每日18~24单位,将总量除以3,午餐前减2单位加到早餐前。

    2.5.2  常用治疗方案  早、午、晚餐前注射短效,夜餐前注射中效。早、晚餐前分别注射1支短、中效混合制剂。早、晚餐前分别注射1支中效。早餐前注射短、中效混合制剂,晚餐前短效,夜餐前中效。早餐前注射1次中效。早餐前注射1支短、中效混合制剂。早、午、晚餐前短效,早餐前或早、晚餐前注射长效。根据不同临床需要,选用不同的替代、补充或强化治疗方案。

    2.5.3  方案的调整  根据血糖、尿糖水平,逐渐将血糖调整至正常范围。

    2.5.3.1  剂量的调整  必须先调整饮食和运动的平稳,血糖平稳后再调胰岛素。  四次或四段尿糖半定量是调整胰岛素的最简单指标,一个加号在上一餐前增加2单位胰岛素。  由于尿糖有时与血糖不相平行,现用血糖仪监测准确、方便、快捷,故推荐在血糖监测的基础上调整胰岛素。  一般观察3~5天调整1次,每次的日加减量不宜过大,1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接近正常时对胰岛素较敏感,更应谨慎。  尿糖阴性、血糖偏低者应及时减量。

    2.5.3.2  注射方法的调整  开始时应先用短效胰岛素多次注射,便于调整,控制满意后,再改用或加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单独使用长效胰岛素则疗效不佳。

    2.5.3.3  品种的调整  从普通胰岛素改为高纯胰岛素、从动物胰岛素改为人胰岛素、从国产胰岛素改为进口胰岛素时,可能需要适当减少剂量。

    2.5.3.4  调整注射部位  轮流使用不同部位。上臂及腹部比臀部及大腿吸收快,有硬结或脂肪萎缩处不易吸收。

    2.5.3.5  注射时间的调整  短效一般在餐前15~30min注射。中效如单独使用,应在餐前30~60min注射。对有黎明现象的患者,早餐前胰岛素注射应早,最好不晚于6时30分。

    2.5.4  注意事项

    2.5.4.1  位置轮换  目的是为了避免注射位置的过度使用,以防脂肪萎缩和脂肪堆积,从而避免因胰岛素吸收减少和延缓而导致的血糖波动。四个注射部位应有计划地轮流使用,每天可在身体的同一部位注射,但每次的注射点应相距2cm。

    2.5.4.2  胰岛素的抽取顺序  自行混合两种剂型的胰岛素时,必须先抽短效胰岛素,再抽中或长效胰岛素。

    2.6  不同病人对胰岛素治疗的反应不同,与其残存的胰岛细胞功能有关  空腹情况下胰岛素的分泌可基本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维持正常血糖浓度。这类病人夜间血糖平稳,进餐后血糖升高,胰岛负担加重,胰岛素分泌不足,需要每餐前给予一定剂量胰岛素,使餐后血糖控制。  餐后血糖异常升高,特别是早餐后血糖很难控制,这是因为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不足以对抗早晨皮质醇的分泌高峰。因此早餐前胰岛素的用量要明显高于午、晚餐前。  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完全丧失,即便在空腹及夜间也不能维持正常血糖浓度,完全靠外源性胰岛素的补充来控制,病情波动大,难于控制。

    2.7  胰岛素治疗的副作用

    2.7.1  低血糖反应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未察觉的低血糖”,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患病已很久、频繁发生低血糖造成的,它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发生低血糖时由于患者本身并不能发出警告信号,有时迅速陷入昏迷。因此,并不是血糖降得越低越好,使血糖平均水平维持在7.0mmol/L左右就可以了。发生原因:多见于1型糖尿病病人或消瘦病人以及进行强化治疗的病人,常由于胰岛素剂量过大、进食减少或进食时间不当、运动增多、胰岛素抗药性突然消失、伴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原因所致。  处理:及时进餐或输液,必要时使用升糖药物;避免苏木杰反应造成血糖波动;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老年人更不要使血糖降得过低。

    2.7.2  胰岛素的抗药性  主要为体内存在高滴度抗胰岛素IgG抗体所致。临床上成人超过200单位/d,14岁以下儿童2.5单位/(kg·d),持续48h以上就可诊断。  处理:改用抗原性较小的人胰岛素;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合用口服降糖药。

    2.7.3  脂肪营养不良  机制不明。处理:使用高纯度人胰岛素;轮换注射部位。  另外,还有过敏反应、胰岛素性水肿、视物模糊、体重增加等。

  3  结论与建议

   胰岛素正成为糖尿病治疗最有效、不良反应相对最少、比较经济、并能保护胰岛功能的药物。2型糖尿病的传统治疗模式是所谓“阶梯治疗”,即先从改变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和运动)开始,然后采取药物治疗,最后不得已才使用胰岛素。这种治疗方式过于保守,不利于血糖迅速控制达标,患者在高血糖状态下暴露时间过长,不利于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胰岛素应用太迟,有可能错过胰岛功能修复的最佳时机,致使B细胞功能进行性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因此,胰岛素治疗宜早不宜晚。当病情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时,患者应正确看待并了解自己的病情,学习接受糖尿病及胰岛素的相关知识,克服困难,保持乐观情绪,配合医生合理正确应用胰岛素,治疗达标,还自己一个健康的体魄。

【参考文献】
  1 程桦.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64.

2 姚明辉.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3.


作者单位:

作者: 王翠琴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