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7期

蒙汉族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测定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疑似脑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早期、进展期及后遗症期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变化,并探讨蒙古族、汉族有无明显差别。方法采用抗凝抽提法,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结论血浆溶血磷脂酸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标记物,且蒙汉族无明显差异。溶血磷脂酸......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疑似脑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早期、进展期及后遗症期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变化,并探讨蒙古族、汉族有无明显差别。方法 采用抗凝抽提法,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结果 汉族排序为:TIA、疑似脑供血不足、进展型脑梗死、早期脑梗死,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蒙古族排序有所不同,TIA排位第四。结论 血浆溶血磷脂酸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标记物,且蒙汉族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蒙、汉族;缺血性脑血管病;溶血磷脂酸

    溶血磷脂酸(LPA)是脂类中小分子物质,近年研究发现,溶血磷脂酸在体内的信号传递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多功能的“磷脂信使”。它可与靶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多种生物学效应,促进血小板聚集、诱导平滑肌细胞迁移,并促进其大量增殖,诱导和维持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增加斑块不稳定性导致斑块破裂和局部栓子形成,它可作为一个标志分子指示脑血栓形成的启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  疑似脑供血不足52例,男37例,女15例;年龄41~71岁,平均63岁;伴高血压31例,糖尿病10例;近2周内出现明显头痛、头昏、耳鸣等不适症状,无确切的神经系统体征,也不能用其他可产生此类症状的疾病解释。TIA组45例,男32例,女13例;年龄43~67岁,平均60岁;伴高血压41例,糖尿病10例,高血脂20例,颈椎病43例;近1周有明确一过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头颅CT未见脑梗死灶。脑梗死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45~83岁,平均65岁;伴高血压29例,糖尿病10例,高血脂31例,冠心病4例;病程7~20天,临床有明确的症状和体征,并经头颅CT证实。脑梗死早期组52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44~61岁,平均56岁;伴高血压32例,糖尿病29例,冠心病20例;病程2~7天,临床有明确症状体征,经头颅CT或MRI证实。进展型脑梗死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龄40~61岁,平均55岁;伴高血压30例,糖尿病18例,高血脂30例;临床有明确症状体征,经头颅CT或MRI证实,症状及体征在1周内呈阶梯式加重。脑梗死后遗症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57~81岁,平均69岁;伴高血压28例,糖尿病19例,冠心病7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有明确的症状体征,病程>6个月。正常对照组32例,入选标准: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其他心脑血管病,女性除外卵巢病变,男性除外前列腺疾病。

    1.2  方法  (1)标本采集:病人于发病后24h内采静脉血,对照组于健康查体时采静脉血。(2)测定试剂:溶血磷脂酸测定试剂,购自北京秦福仕科技开发公司,试剂配制液为去离子水。(3)测定方法:采静脉血3ml,置抗凝管,8000r/min,10min,吸取上清液1ml,按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提取磷脂成分,浓缩分离,最后加显色剂,于90℃水浴90min,取出室温冷却35min后,比色法636nm波长测定光密度,计算LPA含量。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组间阳性率用χ2检验。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

    各组血浆LPA含量比较见表1,汉族患者依次排列为TIA、疑似脑供血不足、进展型脑梗死、早期脑梗死。蒙古族依次排序为进展型脑梗死、早期脑梗死、疑似脑供血不足 、TIA。各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脑梗死后遗症LPA与正常对照组相同。汉族以TIA排序最高,蒙古族TIA排序为第四位。经方差分析,多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表1  蒙汉族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测定结果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ΔP<0.01;两组间比较,Δ※P<0.05

    3  讨论

    在体内能够大量产生和释放LPA的主要来源是血小板和卵巢,其中报道最早、了解最多的是血小板在血栓形成和凝血过程中产生LPA[1]。

    除活化的血小板之外,低密度脂蛋白(LDL)在轻度氧化过程中也可产生大量LPA。这一途径产生的LPA位于轻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moxLDL)颗粒的表面,从而有利于LPA与其膜受体结合,活化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等效应细胞。LDL的轻度氧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中的主要事件,主要发生在动脉内膜,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的自由基激发。体内研究表明,LPA不仅存在于循环血液中,而且也存在于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2]。在炎性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细胞分泌sPLA2-IIA,后者作用于PA、脂蛋白或活化的炎性细胞释放的微粒体膜中的磷脂,产生LPA。细菌PLD水解LPC可能是LPA的另一来源,已在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内发现肺炎衣原体的存在,并认为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学有关。对肺炎衣原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发现,其基因组中存在PLD样基因,其表达产物可催化oxLDL或细胞膜中的LPC,从而产生LPA[3]。

    LPA是磷脂中的小分子物质,同时也是血清中正常成分之一,在正常人血浆中,LPA浓度很低甚至检测不到,但血清中浓度可达到5~20μmol/L,血清中的LPA就是在凝血过程中产生并释放出来。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被活化产生LPA,LPA反过来又可促进血小板的聚集,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在血栓形成之前即有大量的血小板被激活而释放出大量的LPA,此时可在病人血浆中检测出LPA含量升高,因此它可以作为一个体内凝血或血栓形成启动的分子标记物。

    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病例组血浆LP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TIA组最明显,可能是由于在TIA过程中,体内大量的血小板激活积聚,释放出LPA。而在进展型脑梗死组及脑梗死组,由于此时体内血栓已形成,同时机体复杂的保护机制开始起作用,血小板活化可能部分被抑制,处于相对活跃阶段,LPA水平较低,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对于有明显头痛、头昏、耳鸣等不适症状,没有确切的神经系统体征的患者(疑似脑供血不足组)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可能这些患者体内存在血栓形成的倾向。后遗症期LPA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与文献报道相符[4]。

    蒙古族TIA排序靠后主要原因可能与颈部活动、颈椎病及血管痉挛有关。此外,与蒙古人长期食牛羊肉,脂肪含量低、体内LDL含量低有关。

【参考文献】
  1 史洁,朵振顺.溶血磷脂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4,12(3):227-230.

2 Siess W,Zang LKJ,Essler M,et al.Lysophisphatidic acid mediatesthe rapid activation of platelets and endothelial cells by mildly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and accumulates in human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9,96:6931-6936.

3 Van Dijk MC,Postma F,Hilkmann H,et al.Exogenous phospolipase D generates lysophosphatidic acid and activates Rac,Rho and Ca2+ signaling pathways. CurrBiol,1998,8:386-392.

4 徐义,杨彬.复方丹参滴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的影响.河北医学,2006,12(7):615.


作者单位:028000 内蒙古通辽,通辽市医院神经内科

作者: 杜艳秋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